《晶片戰爭》:現代的石油戰爭

晶片已經不僅僅是科技領域的一個製造元件,而是牽涉到國家安全、經濟競爭以及全球格局的核心因素。我強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以深化對當前全球形勢的理解,進一步思考晶片對未來的重要性,並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

《晶片戰爭》:現代的石油戰爭

因為生成式 AI 正熱,在還沒有讀過這本書的時候就聽過《晶片戰爭》,大家談論的都是美國透過供應鏈以及貿易的制裁讓中國拿不到最好的晶片來發展 AI 科技,我本來認為這本書大概就是講這些事情,也沒有想要深究的意思。有幸收到出版社的贈書,一讀之後發現驚為天人,帶著讀者從晶片的視角看懂世界局勢,完全刷新了我對於世界的認知,提高了我對國際局勢的理解,對我有許多深刻的啟發。

美國:全球霸主的三把利器

「沒有了晶片,你可能連吹風機都買不到。」這是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為何美國能在全球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呢?看完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因為美國同時掌握了石油、晶片和貨幣。這三者讓美國成為全球霸主,晶片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現代的石油戰爭。

美國與東亞的緊密與互相依賴的關係

東亞生產 (占全球總產量的比率):90% 的記憶體晶片、75% 的處理器 (邏輯) 晶片、80% 的晶圓。

美國與東亞的緊密與互相依賴的關係可以追溯回快捷半導體,是第一家把組裝外移到亞洲的半導體公司,其中的八位共同創辦人之二:諾伊斯(Robert Noyce)與以提出「摩爾定律」聞名的摩爾(Gordon Moore)在離開了快捷半導體後創立了 Intel,隨著跟 Windows 的聯盟以及供應鏈
隨著晶片技術的迅速發展,以下是這一連串發展的時間線和相關事件:

  1. 1960s - 快捷半導體開始外包:這標誌著美國公司開始尋求海外的低成本生產。台灣和其他東亞國家的低工資吸引了美國的投資。
  2. 1960s - 韓戰與越戰:這兩場戰爭加強了美國與東亞盟友(尤其是韓國和台灣)的軍事和政治關係。
  3. 1968年 - 張忠謀到台灣設立台積電: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特別是對於台灣和整個半導體產業。
  4. 1970s - 李國鼎和台灣政府的策略:他們明確地決定將半導體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進一步加強了與美國的關係。
  5. 1980s - Wintel 聯盟與日本的晶圓代工:美國和日本在半導體和電腦硬件方面的合作加強,形成Wintel(Windows + Intel)聯盟。
  6. 1990s - 波斯灣戰爭:這場戰爭凸顯了先進技術(包括半導體)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於穩定半導體供應鏈的需求。
  7. 21世紀 - 數位和全球化:隨著網際網路和全球化的加速,半導體成為全球經濟的基石,東亞和美國之間的這一領域的合作也變得越來越緊密。
  8. 現今 - 大國競逐與台灣的關鍵位置:隨著中美關係的緊張,台灣(90% 先進製程)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書中圍繞這個時間線做更詳細的解釋,這不僅從晶片反應了技術和經濟因素,還反應了政治和戰略因素,從這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主要經濟體被戰爭破壞,美國成為主要的資本和生產中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軍事上面獲得絕對優勢,從而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掌握了三大利器,至今一直主導著國際政治和經濟格局。

中國:潛在的挑戰者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

此後全球經歷了二戰、冷戰、蘇聯解體、反恐戰爭,以及不知多少次區域戰爭和經濟危機。但美國第一的經濟規模從未受到實質性挑戰,蘇聯全盛時期,規模也只有美國的四成左右;上世紀末,日本經濟巔峰,一度接近美國經濟的七成。然而最後都在三大利器的操控下敗北。

往前回看一百年,在美國崛起的過程中,基本上中國都是戰爭以及內亂不斷,奠定晶片霸主地位的時候,也因為共產黨推翻中華民國而錯過,但是從 2011 年開始,中國成功地從以出口和製造業為主導轉型為服務業和內需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在 2020 年,中國經濟規模也來到了美國的七成左右,成為最有機會威脅到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中國的崛起不僅是經濟實力的體現,也包括在晶片領域的追趕,諸如華為、中芯、紫光等企業的崛起,都在彰顯中國的野心與實力。

比起過去的蘇聯與日本,中國有更多的人口優勢、自然資源、國土面積、以及獨裁高效的統治,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經濟迅速陷入冰凍,一季度陷入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美國正趁著這個時機,積極地打壓中國,以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

晶片與未來的國防創新

書中看到精彩的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對弈,美國也逐漸看到中國的內需市場對於晶片供應鏈的影響力,在這個到處都是鎖喉點的產業中,美國也開始積極推動將更多的半導體製造業務重新引回本土,為的就是減少對東亞地區,特別是台灣和韓國在晶片製造方面的依賴。

這一戰略轉變為的就是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還能提高對關鍵技術的控制能力。通過政府的激勵措施、資金支持和與私營企業的合作,美國目標在未來幾年內建立一個更為自足和可持續的半導體生產基地。

在與中國等潛在競爭對手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的當前國際環境下,重新國內化晶片製造能力可能會觸發一系列地緣政治效應。因為,晶片不僅是現代生活的基石,更在未來的國防創新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除非未來不再依賴半導體技術,否則晶片將繼續是國際政治與經濟戰略中的關鍵元素。

這就是為什麼晶片技術影響著我們軍事作戰、情報收集和資安防護等方面,進而成為現代國防的重要一環。

結論

從手機到電腦、從交通系統到能源管理,半導體的應用無處不在。台灣以其卓越的技術和生產能力,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佔據了優勢地位,成為眾多國際品牌的合作夥伴。

短時間內,可能取代晶片的技術離商業化還很遠(如:量子計算機、光子、生物電子、超導體等等),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晶片戰爭中,已經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矽盾,守護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安全。
(參考資料:On GPS: Can China afford to attack Taiwan? | CNN

這本書讓我看懂,晶片已經不僅僅是科技領域的一個製造元件,而是牽涉到國家安全、經濟競爭以及全球格局的核心因素。我強烈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以深化對當前全球形勢的理解,進一步思考晶片對未來的重要性,並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