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更好的自己

成就更好的自己

學習 / 生活 / 體驗

人與人的差距,正在以十倍速被拉開
ChatGPT

人與人的差距,正在以十倍速被拉開

最近聽了《矽谷 101》E177|“没有AI我会难受至极”:与大学生聊聊智能工具的依赖与适应,幾位在美國讀書的中國學生分享了他們使用 AI 工具的經驗。其中有一兩位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和 AI 深聊,把 AI 當成思維夥伴,用來整理想法、驗證假設、甚至推演哲學議題。這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有人能駕馭 AI 如魚得水,而有些人甚至無法打開對話的「正確方式」?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 —— 人與人的能力差距,正因為這波 AI 革命,以十倍速被拉開。 以前是 Google 現在是 AI 提示詞(Prompt)的撰寫能力,就像我們學會用 Google 搜尋一樣重要。還記得早期有人能用幾個精準關鍵字搜尋出神級資料,而有些人只能輸入「XX 是什麼?」然後迷失在資訊的迷宮中嗎?這場景在 AI 互動中再次上演。 不同於輸入簡單關鍵字,
5 min read
非暴力溝通,從「我」開始
Relationship

非暴力溝通,從「我」開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剛開口說話,氣氛瞬間變得像烤箱一樣熱,對話還沒說兩句,雙方就已經劍拔弩張。 比如這場景很熟悉吧: 「你怎麼總是這麼晚交報告?!你到底重不重視這個項目啊!」 被說的那位臉一沉,內心 OS:「你這是來溝通還是來開戰的?」 結果,對話直接演變成「互相防禦大戰」。 不過,換個方法呢?如果把開場白換成: 「我有點焦慮,因為報告還沒交來,會影響後續的進度。我需要確認時間,以便安排接下來的事情。」 是不是瞬間柔和了?這就是「我」方法(I-message)的魅力:用「我」作為溝通的起點,讓對話變得更建設性、少一點對抗,多一點理解。 什麼是「我」方法? 「我」方法不是什麼新潮的花招,而是一種經過實踐驗證的溝通技巧,廣泛應用於非暴力溝通(NVC)和心理學對話當中。它的重點在於從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想法出發,避免把矛頭指向對方。 簡單來說,就是: * 用「
5 min read
論台灣司法透明度與制度問題
Essay

論台灣司法透明度與制度問題

台灣的司法長期以來被批評公信力不足,原因常見於辦案過程中透明度不夠、起訴與判決標準混亂,以及政治因素介入導致選擇性執法。近期爆發的京華城與民眾黨政治獻金案,所引起的「羈押與交保反覆」及「檢調屢次抗告」等一連串震盪,正好呼應這些司法爭議。 事件中,包括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臺北市議員應曉薇以及前市府官員等多位被告,多次經歷交保、抗告、再次交保、再度撤銷等過程,最終又改為羈押禁見。這種「一波三折」的司法程式不僅讓外界看得眼花撩亂,也使「司法是否有政治力介入」的質疑更加擴大。 以下簡要回顧案件發展脈絡: * 12/26 起訴、深夜交保:檢方對柯文哲等 11 人提起公訴後,合議庭於隔日凌晨裁定部分被告交保 3000 萬候傳並限制出境出海;然而檢方認為「被告有勾串或逃亡之虞」不服此裁定,決定提出抗告。 * 12/29、12/30 反覆交保、羈押攻防:高院裁定撤銷原交保裁定並發回更裁,北院合議庭再次開庭後,決定調高保釋金額為
15 min read
當介面消失?AI Agent 引領的零介面時代(Zero UI)
AI

當介面消失?AI Agent 引領的零介面時代(Zero UI)

你是否曾留意,自己是如何與 Siri 或 Alexa 互動的?或許是在開車時用語音導向,又或者是在烹飪時讓智慧音箱播放音樂。這些不經意的互動,正悄然改變我們與科技的關係。隨著 AI Agent 的日益普及,我們與技術的互動方式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未來,Web 和 Mobile 應用是否還需要我們熟悉的按鈕、選單和視窗?Zero UI 的趨勢正引領我們走向一個無介面的未來,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使用者體驗的重新定義。正如 John Maeda 在《簡約法則》中所強調的,設計的重點在於簡約,而這正是 Zero UI 的核心原則之一:將使用者與設備或系統的顯性互動減至最少,甚至完全消除,創造無縫、直觀且自動化的體驗。 Zero UI 與多模態體驗的崛起 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突破性進展,使 AI 能夠理解和回應人類的自然語言,
8 min read
《The Pathless Path》:如果人生沒地圖,你會怎麼走?
Life

《The Pathless Path》:如果人生沒地圖,你會怎麼走?

當我們談起《The Pathless Path》,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而是一面鏡子,照出那些你從未細想的問題:如果沒有人生地圖,你敢走嗎?Paul Millerd 的故事,不只是關於他如何辭掉麥肯錫的工作、拒絕 MBA 的光環,而是關於他如何撕下「預設路徑」的標籤,重新學會與人生對話。 Gap Year 是空白,還是空間? Paul 說:「擁抱不確定性,它能讓你的人生之旅更加刺激。」Gap Year,不只是放假或逃離現實,而是一種對自己說「我有勇氣停下來」的宣言。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要工作,要賺錢,要一直跑下去,但這真的讓你快樂嗎? 「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活?」 Gap Year 的價值,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它讓我們放下那些別人設計好的標準,開始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害怕不確定,其實是害怕自己 辭職後第一天的感覺,
4 min read
別讓大腦騙了你:解構情緒來源替換信念
Mentality

別讓大腦騙了你:解構情緒來源替換信念

社會性疼痛與生理性疼痛的相似性:想像一下,有兩個人嬉戲玩鬧,但每當看向你時,笑容就瞬間消失。這讓人感到被排擠或受歧視,而這種感受其實與生理性疼痛有相似之處。 社會學家內奧米・艾森伯格 (Naomi Eisenberger) 的研究發現,當人感受到被排擠或歧視時,大腦中與生理性疼痛相關的腦區(如前扣帶皮層)會被激活,這意味著社會性疼痛與生理性疼痛一樣真實且痛苦。 ABC 模型:解構情緒的來源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提出的ABC 模型 幫助我們理解情緒的來源。 1. A (Activating Event):觸發事件,如朋友未回消息。 2. B (Beliefs):我們對事件的信念與解讀,例如 "他討厭我" 或 "他只是忙"。 3. C (Consequences):基於信念產生的情緒與行為,如焦慮、
4 min read
客觀思維與創業者精神的長期價值
Mentality

客觀思維與創業者精神的長期價值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與市場寒冬中,保持「創業者心態」成為投資決策與組織建設的關鍵。本文啟發源於一封 2024 XVC 致投資人的信 《寒冬里,我们以创业者的心态做投资》,該信中透過「事實驅動」的獨立思考與「延遲滿足」的長期主義,引領我們反思投資與組織文化如何兼顧效率與價值。 本文將延續該精神,聚焦於「創業者心態」在早期投資與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解析人才循環與價值觀循環如何對抗「代理人問題」,並探討獨立思考、客觀態度及長期價值驅動的策略與方法。希望透過此篇文章,能為面臨挑戰的創業者、投資人與組織領導者提供思考的養分。 為什麼早期公司不好投? 早期公司不好投,並不是因為大家看不見這些早期公司,而是做好早期投資的決策非常難。 早期投資者,只有在好公司的早期投進去,才有機會占到足夠多的比例,成為這個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這個階段也是公司最需要幫助、最需要錢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能創造這部分價值,才能夠得到對應的收益,而做好這件事情不容易。 因為「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 群體思維和代理人問題都會顯著地和組織規模成正比,和組織效率成反比,而且是自我不斷增強的: * 群體思維(G
21 min read
當寫作成為少數人的選擇,未來的思考會如何分化?
Writing

當寫作成為少數人的選擇,未來的思考會如何分化?

如果有人告訴你,幾十年後,會寫作的人會像今天的鐵匠一樣稀少,你會相信嗎? 最近,我讀了 Paul Graham 的一篇文章《Writes and Write-Nots》,感觸頗深。他提到,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我們可能正步入一個分水嶺:寫作能力將不再是一項普遍具備的技能,而會成為少數人的選擇。 他的觀點深刻地探討了寫作這項技能的未來,甚至延伸到它對思維能力的影響。這篇文章啟發了我,也讓我重新審視了寫作與思考之間的關係。因此,我想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這個有趣且發人深省的話題:AI 技術是否正在無聲無息地奪走我們的寫作能力?而這樣的未來,究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寫作是人人需要,卻難以掌握的核心技能 寫作是所有技能中最矛盾的一種。 一方面,它幾乎滲透到每一個職業:從學生的作業到高管的商業提案,無一不需要清晰的文字表達。而且,越是聲望高、影響力大的職業,對寫作的要求就越高;但另一方面,寫作卻又難得驚人。它需要的不僅是語言技巧,更是一種清晰的思維能力。 正因如此,寫作成為一種高壓的技能需求。這種壓力甚至讓那些頂尖學者也不得不向抄襲低頭。他們抄襲的內容常常是一些簡單的陳詞濫調,讓
7 min read
生氣:自我覺察與成長的機會
Mindfulness

生氣:自我覺察與成長的機會

生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反應,但它往往只是更深層心理狀態的表現。透過深入理解生氣的本質與功能,我們可以將這股看似負面的情緒,轉化為促進自我成長的寶貴機會。本文將透過深入的分析與具體實例,探討生氣的根源,並揭示如何善用這股情緒能量。 生氣的本質:表層情緒與深層原因 為何生氣是表層情緒? 生氣常被視為一種強烈且直觀的情緒反應,但實際上它往往只是更深層情感的外在表現。當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生氣常常掩蓋著以下幾種核心情感: * 受傷感:當我們感到被忽視、被拒絕或被貶低時,生氣成為掩護內心傷痛的盾牌。例如,當朋友忘記了重要的約定,我們的憤怒往往源自於感到不被重視的傷痛。 * 恐懼感:面對威脅或失控的情況時,生氣可能是我們用來掩飾恐懼的方式。就像在職場上,對上司的要求感到憤怒,可能源自於害怕無法達成期待的恐懼。 * 無助感:當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情況時,生氣往往成為宣洩挫折的出口。這種情況特別常見於面對系統性問題或重大變革時。 宇宙的本質:超越對錯與好壞 在探討生氣這個議題時,我們需要認識到宇宙本身並不存在絕對的對錯或好壞。這些判斷都是人類賦予的標籤,而事物的本質其實是
10 min read
善用直覺,將迭代速度縮短為「兩分鐘」
Mindfulness

善用直覺,將迭代速度縮短為「兩分鐘」

在生活中,許多人感到進步緩慢,似乎無法突破瓶頸。即便持續學習和努力,人生彷彿停滯不前。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轉變——有效的反饋,來加速成長,讓生活以「兩分鐘的迭代」不斷優化自己。 反饋的力量 有一個深具啟發的故事說明了反饋的重要性:假設讓一位失明的人嘗試解開魔術方塊(Rubik's Cube),而這位失明的人每秒轉動方塊一步,完全依靠自己摸索的話,可能要花上1260億年才能完成。然而,如果每一步都有「對」或「錯」的反饋指引,他只需兩分鐘就能完成整個魔術方塊。這便是反饋的力量——它能讓我們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從而大幅縮短達成目標的時間。 這個故事讓人深受啟發,反饋不僅能加速成長,還能為我們找到更清晰的方向。透過反饋,我們從無止境的摸索轉向更快速的「兩分鐘的迭代」,讓自己在生活和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優化和前進。 建立敏銳的反饋系統 成長加速的第一步,是培養能夠解讀反饋的敏銳度。這包含注意生活中的細微變化,例如情緒波動、身體的直覺反應,甚至是周遭環境的變化。這些都是內在和外在給予的「微調訊號」,透過解讀這些訊號,我們能更精準地認識自己並做出調整。
4 min read
為什麼我不推薦讀書?
Productivity

為什麼我不推薦讀書?

我時常跟同事們說,我不特別鼓勵大家去讀書。這聽起來也許有點激進,好像是一種「標題殺人」的說法,但其實我字面上的意思是確實如此。我不建議「讀書」這件事,但我並不反對「閱讀」。這裡的區別就在於,讀書通常指的是從頭到尾、一行一句的逐字閱讀,而這種方式在當今的高資訊流動時代,其實非常低效。 傳統觀念中,我們認為「讀書」就是要完整閱讀一本書,把每一頁都看完,這才叫做真正「讀完」一本書。這種讀書方法確實有它的價值,但在現今社會變化快速、知識更新頻繁的背景下,這種逐字讀書的方式並非最有效率的學習途徑。 將書籍當作「提問的對象」 "When reading a book, especially one that is difficult, you must question it as you read, just as
4 min read
《與神對話》— 重新認識神性的力量
Mentality

《與神對話》— 重新認識神性的力量

《與神對話》挑戰了人們對「神」的傳統認知。作者尼爾・唐納沃許在經歷了巨大的生命挫折後,開始了與神的對話,這過程不僅給他帶來深刻的啟發,也引發我們重新思考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尼爾曾是一名成功人士,但在車禍後失去了事業和婚姻,甚至一度無家可歸,生活跌入谷底。在最孤立無援的時刻,他拿起筆,向神發泄對生活的不滿與質疑。就在這種情感宣洩中,他驚訝地發現筆下開始出現神的回答,開啟了他與神之間的心靈對話。這段對話不是宗教式的祈禱,而是突破大眾觀念的深刻啟示。 在《與神對話》中,尼爾・唐納德・沃許(Neale Donald Walsch)描述的 “神” 是一種無所不在、超越人格化的存在。他認為,神並非獨立於人類之外的實體,而是存在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神聖本質。這種觀點強調人與神之間的合一性,認為每個人都是神的一部分,並且可以透過內在的對話和靈性覺醒來體驗神的存在。這對神的詮釋挑戰了傳統宗教,鼓勵人們尋求內在真理和靈性成長。 請用「感恩」代替「祈求」 神告訴尼爾,真正的祈禱並非懇求,而是感恩。當人們懇求某樣東西時,
7 min read
Founder Mode:AI 時代創業者更應該重視的管理方式
Startup

Founder Mode:AI 時代創業者更應該重視的管理方式

YC 創辦人 Paul Graham 最近寫的一篇文章《Founder Mode》,引起了新創圈的熱烈討論,這篇文章的啟發來自 Airbnb 創辦人 Brian Chesky 在 YC 內部的分享。 2019 年,Airbnb 正在全速擴張,但 Chesky 卻感到自己與公司日益疏遠。他發現,公司變得官僚化,決策效率低落,甚至他自己都被排除在公司重要會議之外。這段經歷讓 Chesky 深刻意識到,創辦人必須突破官僚體制,保持對公司的掌控和洞察力。這也是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誕生的契機。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意思在於,當一家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創辦人面臨的挑戰不再是「打造產品」或「尋找市場定位」,而是如何在層級化的組織中維持對公司的掌控和洞察力。隨著公司擴大,創辦人常常會被建議去「放手」,交由專業經理人和高層管理團隊處理公司運營的細節,但這可能導致創辦人與基層脫節,難以理解真正的問題和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
14 min read
面對挑戰時,6 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
Mentality

面對挑戰時,6 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中有句名言:「每天重複相同的行為,卻渴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一個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馬上又出現,讓人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這篇文章根據 YouTube 影片的分享,整理一個思維模型,這個模型能加深我們的思考層次,讓我們看清許多問題的本質。這個理論將我們對事情的思考分為六個層次,並幫助我們找到應對痛苦的具體方法。 結果不如意時,六種不同的思維層次 (1) 環境層:歸咎於外部環境 在這個層次上,人會傾向於向外尋求解決方法,將問題歸因於外部環境。例如,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歸咎於學校環境;生意不佳,可能認為是市場競爭激烈。這樣的思考方式,重點在於改變外部環境,透過外部調整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思考方式往往侷限在「抱怨環境」的層次。 (2) 行為層:歸咎於行動不足 當人們進入行為層,會把問題歸因於自身行動不足,並開始付諸行動來解決問題。這一層的人是「行動派」,強調「行動、行動、再行動」。例如,當客戶不多時,他們會自我激勵去多打電話;或是工作量大,
6 min read
成功的關鍵:學會吸收高頻能量
Mindfulness

成功的關鍵:學會吸收高頻能量

為什麼同樣的社會環境裡,有些人可以逆風飛揚,而有些人卻在低谷中掙扎?其根本的差異,可能就在於能量的掌握與運用。 宇宙萬物皆由能量構成,而每個人的能量狀態則決定了他們所能到達的高度。無論是情感的深度、思想的寬度,還是我們與外界建立連結的強度,都和能量息息相關。那麼,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高能量的人,並確保我們能夠積極地改變人生方向呢? 能量的震動頻率決定物質的呈現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能量並不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具體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層面。正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公式 ——E=MC²,所有物質都可以用能量來計算,而我們的存在也不例外。這意味著,我們的身心狀態、思想模式,乃至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皆可以視作能量的表現形式。正如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所說,能量與振動頻率息息相關,振動頻率越高,能量就越強。因此,思想的深度、靈魂的豐盈,皆可視作高頻振動的具體體現。 這些物理現象,也讓我們更加理解為何萬物皆由能量構成。從微觀的原子、分子,到宏觀的星體運行,一切物質都在振動,而正是這些振動產生了能量。而這樣的能量分佈也告訴我們,不同的振動頻率,決定了物質的不同層次 —— 從無形的思想意識,到有
8 min read
如何問一個好問題?
PersonalGrowth

如何問一個好問題?

有了 AI,現在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答案比問題更多的世界,因此提問就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無論是寫程式或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一樣。看到網路上分享《How to ask good questions(2016)》主要的對象是開源的技術社群,不過裡面的內容實際上可以拓展到通用領域,因為我覺得我也可以藉機寫一篇分享對我非常有幫助的指導原則。 如何提問這件事。這不只是針對技術問題,無論是討論感情、職涯、或是專案工作,問錯問題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答案,讓你感到很冤枉。所以,請記住以下三個重點,幫助你提問更清晰有效。 (延伸閱讀:深度思考力與好奇心:活用 AI 的關鍵) 一、清楚提供背景故事 提問時,首先要清楚交代問題的背景。這樣對方才能理解你的情況,進而提供具體建議。否則對方只能不斷問「為什麼?」、「有沒有考慮過這個方案?」才慢慢拼湊出完整的情況。與其讓對方一個一個去問,不如你一開始就把背景故事交代清楚。 比如,你想問工作問題,應該先描述你的經歷和目標;如果是感情問題,應該先講講你與對方的現況和問題所在;如果是專案議題,則要說明你們組織的現況和面臨的挑戰。這些背景故事越完整,
8 min read
或許,未來 Web3 的主流使用族群不是人類?
Web3

或許,未來 Web3 的主流使用族群不是人類?

生成式 AI 模型的快速發展,讓 AI 不再局限於語言處理或資料分析,而是逐漸展現出接管更多領域工作的潛力。這些 AI 代理(AI Agents)未來可能不僅能執行日常任務,甚至有望主導經濟活動。然而,AI 要真正發揮潛力,必須具備金融交易的自動化能力,這正是現有金融工具的最大限制。 Ref: 【Web3 元觀察】可程式化的未來-連金融都可被代理的世界 - INSIDE 現有金融工具的侷限 當前的金融工具設計主要針對人類。無論是銀行帳戶、信用卡,還是 KYC 認證流程,這些系統都要求使用者是具體的自然人或法人(這就是為什麼 DID 對於未來的身分驗證特別重要,不過這會需要更長的篇幅,就不在這裡展開)。AI 無法透過這些流程,因此它們無法自主完成資金管理、付款或交易。這使得 AI 在金融交易自動化方面的潛力受到了極大限制。 而且,即便是做金融發達的國家,現有的金融工具也存在許多限制,尤其是對於個人創作者、
7 min read
從 YC 百大公司學習成功的商業模式與定價策略
Startup

從 YC 百大公司學習成功的商業模式與定價策略

在這影片中,Y Combinator 的小組合夥人 Aaron Epstein 深入探討了創業公司常見的商業模式、如何實現營收、以及如何為產品定價。定價與營收策略是創業者最常提出的問題之一,Aaron 將透過這次演講,介紹 9 種能打造市值十億美元公司的商業模式,並分享來自 YC 百大公司的商業模式啟示。這場講座不僅涵蓋了定價策略的五大關鍵見解,還詳細說明了 Segment 公司如何成功透過定價模式提升營收,為創業者提供具體的實戰經驗。 以下為逐字翻譯: 在這段影片中,我們將涉及三個主要內容:第一是幾乎所有十億美元公司的九種商業模式,事實證明,其中只有少數幾種模式能夠打造最大的贏家,接下來我們將討論 YC 百強公司名單中的商業模式經驗,最後我們將介紹一些創業公司的定價。 我們從數以千計的透過 YC 的公司中獲得的見解,所以首先讓我們談談建立贏家的商業模式,如果你不熟悉,商業模式是一個花哨的術語,指的是你如何賺錢,事實證明,商業模式很重要,因為我們看到創辦人經常在投資者不資助他們和他們的業務不增長時感到沮喪,很多時候他們不確定原因,通常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使用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
31 min read
打造自運營、高擴展的企業作業系統:從 0 到 2 億美元的成長之路
Startup

打造自運營、高擴展的企業作業系統:從 0 到 2 億美元的成長之路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建立一個能夠自我運營並持續擴展的企業,是許多創業者和企業家夢寐以求的目標。Ryan Deiss 作為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和投資人,分享了他多年來總結的寶貴經驗,為我們揭示了從 0 到 2 億美元的企業成長之路。 根據影片中 Ryan Dice 的自我介紹:他是 Scalable 的聯合創辦人,以及 DigitalMarketer.com 的創辦人。他也創辦了 Traffic and Conversion Summit,這是北美最大的數位行銷大會,持續了 13 年以上。他表示自己和他的合夥人在過去 20 年內創立了17 家企業,其中有4 次重大成功退出。在過去 12 個月內,他的公司集團創造了超過 2 億美元的收入。 檢視公司的作業系統是否應該升級? Ryan Deiss 曾在事業初期,為了快速擴展和成功,經歷了過度投入工作的時期,
15 min read
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book

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於 2022 年 8 月在家中辭世,享年 90 歲。他曾在 2015 年應邀來台發表了一場充滿智慧的演講,激勵了無數人,至今仍對許多人的人生觀產生深遠影響。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經營大師,本文將回顧當時的演講內容,並探討稻盛和夫先生所傳遞的人生哲學。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同名書籍《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前言 在 2015 年的演講中,稻盛和夫向臺下的聽眾分享了他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人為什麼活著?」 這個問題伴隨著他的整個人生,而他透過自身的體驗,最終得出結論:人生的意義在於利他行善,理解並尊重宇宙的因果法則,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人生究竟是什麼? 稻盛和夫在演講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指出,當人們遇到苦難時,往往會產生抱怨和怨氣,而這些負面的情緒只會將我們推向更糟糕的境地。他透過自己 80 多年的生命體驗,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都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身邊的人、社會和大自然。這種積極的心態能使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擁有清澈透亮的靈魂,並因此引導人生走向美好的未來。 《陰騭錄》的啟示
7 min read
Marc 與 Sam:選對人才是新創成功與否的關鍵
Startup

Marc 與 Sam:選對人才是新創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創辦新創公司時,無論是產品、商業模式還是市場機遇,最關鍵的成功要素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基石 —— 人才。Marc Andreessen 和 Sam Altman 的經驗表明,新創公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識別、吸引和管理人才。 驅動力、好奇心與道德標準:招聘的三大核心 首先,招聘過程中的核心標準應該是驅動力、好奇心和道德標準。驅動力能使員工在面對挑戰時堅持下去,而好奇心則代表了他們對行業的熱情和對新知識的渴求。道德標準更是不可妥協的底線。這三者的結合,能幫助你找到那些真正適合你公司文化,且能推動公司長遠發展的優秀人才。 1. 驅動力是關鍵中的關鍵。成功的候選人通常具有自我激勵的特質,他們能在面對困難時迎難而上,並視每一次挑戰為個人成長的機會。特別是對於那些來自高度成功企業的候選人,他們可能因為習慣了過去企業的成功環境而未曾經歷過真正的挑戰,這類候選人可能未必適應新的、更具挑戰性的環境,因此在選擇時需要格外謹慎。 2. 好奇心則反應了他們是否對工作充滿熱情,是否持續學習並追蹤行業的最新動態。 3. 最後,道德標準是一個無法妥協的指標,能夠幫助你避免因個人操守問題
4 min read
ETHTokyo 2024 黑客松參賽心得
Programming

ETHTokyo 2024 黑客松參賽心得

如同去年的承諾,今年再次來到了東京!不過可能因為主辦單位的不同,與去年相比,規模相對比較小,不過這次在東京舉辦的參加 ETHTokyo 2024 駭客松的經歷依舊是充滿有趣的回憶,這次比賽的特別之處在於,我被同事們排擠,只好被迫自己組隊參賽然後竟然意外得獎,事後回想還是覺得蠻好笑的,就用文章記錄下我在這次活動中的一些心得。 第一印象與初步策略 活動第一天是晚上六點才開始,吃完晚餐抵達會場後,這次會場的環境還是不錯,在 PARCO 18 樓 Digital Garage 的辦公室,比起去年,今年的規模明顯小了很多,總共參加者大約只有兩三百人,但是場地佈置和網路、飲食等設施依舊很不錯,看得出來日本的主辦單位對於活動的精緻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現場的氛圍也非常好,參加者與贊助商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非常熱烈。 接著,我就先坐下快速分析了這次比賽的策略,並開始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時間來達成主要的比賽方向以及贊助商們所設定的目標。 自行組隊與漫長奮戰 第二天我來到會場的時間有些晚,大約下午三點才到達,當時同事們已經組了兩個隊伍,並且因為人數限制和題目簡單的關係,他們說「Kordan 自己組一
6 min read
《Be Useful - 7 Tools for Life》-實現人生目標的七條規則
book

《Be Useful - 7 Tools for Life》-實現人生目標的七條規則

世界上最偉大的健美運動員 +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電影明星 + 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的領導者,這些都是同一個人:阿諾・史瓦辛格。《Be Useful - 7 Tools for Life》是他自傳式的作品,書中總結了他在健美、好萊塢和加州州長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七條人生工具。這本書不僅激勵讀者行動起來,讓夢想成真,還深入探討了阿諾如何從奧地利一個小鎮的貧困少年,成長為健美冠軍、好萊塢巨星以及加州州長。 很多人對於阿諾的印象只是健美選手和動作巨星,但透過 Netflix 的紀錄片和這本書,可以發現這個人有多麼非凡。他將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轉化為成功的動力,創造了令人稱羨的多重人生成就。 七個工具,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阿諾·史瓦辛格的背景比大多數人都要艱難。他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小鎮,從小在酗酒的父親家暴下成長,每天生活在飢餓和恐懼中,且學歷不高,家庭也沒能給他任何資源。然而,他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達成像他那樣的成就,而這本書裡的七個工具正是幫助他走到今天的秘訣。 1. Have a Clear Vision | 擁有清晰的願景 阿諾從小就對美國充滿憧憬,透過電影和雜誌中的景象,他確立了移
5 min read
如何用代幣吸引頂尖人才:Web3 團隊的薪酬策略
Startup

如何用代幣吸引頂尖人才:Web3 團隊的薪酬策略

(原文:How tokens can attract top talent: A compensation primer for web3 - a16z crypto) 代幣是加密貨幣公司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它們可以激勵良好的行為,使利益相關者達成一致,並促進分散的社群互動。過去十年來,代幣也成為吸引、補償和獎勵人才的方式 —— 從第三方開發者、開源貢獻者到董事會成員和員工。 由於大多數專案都在開發開源軟體 —— 這些軟體的價值與領導該專案的公司及其股權是分開的 —— 因此確保員工為其在這些生態系統中的貢獻獲得補償是很重要的。許多團隊利用代幣作為薪酬的一部分來達成這一目標。同時,Web3 公司的領導者、人才團隊和人力資源部門正在開發越來越複雜的方法,將代幣納入整體薪酬方案,以便與其他公司競爭,甚至從更廣泛的 Web2 產業中吸引人才。 將代幣納入薪酬方案帶來了獨特的複雜性、挑戰和機會。例如,有許多種薪酬結構 —— 對一家公司適合的方式可能不適合另一家公司。因此,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代幣如何融入更大的薪酬策略,為那些考慮代幣薪酬的人提供指引,並深入探討代幣授予結構的具體細節,包括歸屬
17 min read
《The Diary of a CEO》- 訪問了眾多成功人士後,歸納出的 33 條法則
book

《The Diary of a CEO》- 訪問了眾多成功人士後,歸納出的 33 條法則

Steven Bartlett 跟書籍同名的 Podcast 節目《The Diary of a CEO》在全歐洲下載量排名第一,並且在 Spotify 的 2023 年全球排行榜中位列第九,在他的節目中,Steven 訪問了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者、創業家、作家和運動員等,節目時長經常動輒一兩個小時,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觀眾收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Steven Bartlett 今年才 31 歲。他在一個既貧困又受到忽視的弱勢家庭中長大,並且由於自己是黑人,自幼就遭受了各種歧視。然而,這些困難並未阻擋他前進的腳步。他連大學都沒有念完,就在 22 歲時創辦了相當成功的社群媒體行銷公司 Social Chain,後來又陸續成立了區塊鏈公司 ThirdWeb、整合行銷公司 Flight Story,以及創投基金 Flight Fund 等公司。如今,
18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