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皈依佛教三寶之後?
今天在 AMA 的班會,分享了在參加[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之後,我從沒有宗教信仰改為信仰佛教,同學們好奇信仰佛教的前後會有什麼變化或是約束?覺得值得寫一篇文章記錄。
成為佛教徒前的宣誓儀式:三皈依
一個人要正式成為佛教徒前,需要進行三皈依的宣誓儀式,進行三皈依通常包括以下宣言:
- 我皈依佛:表示對佛陀的敬仰,以佛陀為榜樣,追求覺悟和解脫。
- 我皈依法:表示對佛法的學習和實踐,遵循佛教教義生活。
- 我皈依僧:表示對佛教僧團的尊重和支持,並在僧團的指導下修行。
其中的三寶,詳細解釋的話,指的是佛、法、僧,是佛教徒皈依和信仰的核心。
- 佛:指的是覺者,特別是釋迦牟尼佛(Siddhārtha Gautama),佛教的創始人,代表了覺悟和解脫的可能性。
- 法:指的是佛教的教義和教法,包括佛經、戒律和修行方法等,是指導佛教徒修行的道路。
- 僧:指的是組成佛教僧團的出家人,也泛指修行群體,他們遵循佛法,互相支持修行,維護佛教的傳承和實踐。
成為佛教徒後的紀律:四弘誓願、五戒十善
在佛教中,成為一名佛教徒後,個人的生活和行為將會遵循一套精神和道德的紀律,以促進個人的精神成長和社會的和諧。這套紀律主要包括四弘誓願和五戒十善,它們共同構成了佛教徒日常生活的道德和精神指南。
四弘誓願是菩薩道上修行者所發的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透過這些誓願,佛教徒被鼓勵發展出一顆慈悲的心,不斷精進,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努力。
五戒是佛教徒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戒律旨在幫助佛教徒避免造成身心的負面影響,並為修行提供良好的基礎。十善則進一步擴展了這些道德準則,覆蓋了身、口、意三業,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恚、不邪見。這些準則不僅促進了個人的道德修養,也有助於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福祉。
宗教不該是壓力或是負擔,而是力量的泉源
在佛教的道路上,五戒是我們修行的基石,它們引導我們如何以紀律和慈悲心過生活。許多人可能會誤以為,信仰一個宗教會帶來壓力,或許是因為擔心宗教的排他性。但佛教的美妙之處在於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佛教不強迫信徒僅信仰一位神或將佛陀視為唯一的神明。佛陀是一位偉大的人,他通過自己的修行和覺悟,向我們展示了解脫之路。
當你選擇皈依三寶,即佛、法、僧時,你是在選擇一條自我提升和幫助他人的道路。持守五戒十善,修習三無漏學,這一過程就是要求我們自己在身心的調整和提升的過程,不依賴任何外物,而是通過自我約束和修練來達到身心的和諧。這也是法鼓山對外強調的四種環保:「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和「自然環保」,其中「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就是環保的最高指導原則。
佛法的要求其實非常簡單,它鼓勵我們誠實面對自己,身心統一。皈依三寶後,最重要的是持守你的誓願和戒律,讓善念時刻伴隨,讓信仰成為你內心的力量。皈依佛教三寶並不是一個不能回頭的決定,而是一個誠實面對自己,努力實踐佛法教義的過程。如果有些戒律你暫時做不到,不必自責,重要的是持續努力,保持誠實和開放的心態。
因此,皈依三寶不僅是一個宗教儀式,更是一個心靈的承諾,一個向內在深處探索,尋找真正的自我和平靜的過程。歡迎每一個真誠尋求心靈成長和內在平和的人,一起走上這條充滿智慧和慈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