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的靈魂成長

親密關係中的靈魂成長

讀完《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這本書以後,我們會發現事實上伴侶吵架的模式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

最親愛的兩個人之間會傷害最深

它給我們揭示了為什麼最親愛的兩個人之間會傷害最深的原因。我們過去都以為:「婚姻生活是兩個人的事,所以要雙方都付出努力才能夠變得更好」,我想很多人都認同這句話。

但是這本書的作者說,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麼即便你一個人做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也只能起到 50% 的效果。因此很多人對於婚姻特別絕望,認為我再怎麼樣努力都沒有效,因為對方沒有改變。我們總期望對方和我們同頻同節奏地努力,這樣才行。事實上,可能雙方努力的方式不一樣,但你心中始終認為有多有少,有吃虧、有佔便宜。

事實上,婚姻生活就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

這本書的譯者是張德芬老師,她最有名的一句話叫做「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意思是這一切都是關乎於你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如果你自己解決了你內心深處的問題,如果你能夠準確地理解清楚你在婚姻當中到底需求的是什麼以及怎麼樣用愛來解決這些事情,這就夠了。

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

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而且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不意味著這兩個人永遠都在一起。有時候如果兩個人真的不和,如果兩個人互相在一起已經成為了一種虐待或者折磨的話,如果你發自內心地去分手、離開,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結果。核心是它是不是出自於愛。

那麼好,接下來我們來揭示一下人們到底是怎麼經歷從戀愛到吵架,到最後這個特別痛苦糾結的或者麻木的生活過程當中的。當然也有人會由此變得更好。

婚姻生活的四個階段

基本上作者把婚姻生活分成了四段。

  1. 月暈:第一段叫做月暈。它對應的光環效應就是你會覺得對方真的好棒,終於找到這個人了,這是第一個階段。
  2. 幻滅:第二個階段叫做幻滅。之前想像的那些美好為什麼沒有出現,反而會出現很多很糟糕的東西。
  3. 內省:第三步是最黑暗的部分,叫做內省。我們充滿著反思、充滿著後悔。每天不斷地在琢磨很多的原理事情等等,基本上很多去參加婚姻輔導的人,就都到了內省的階段。
  4. 啟示:最後一個階段,如果你足夠幸運能邁入這個階段的話,你將獲得啟示進而獲得真正屬於你的親密關係。

談戀愛真正的內心動機

人為什麼要談戀愛呢?其實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來自於你內心的需求。很多人不願意承認有一種東西叫做真愛。實際上真愛是來自於對童年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的追求。人們在童年的時候始終追求的兩樣東西,第一個叫做「歸屬感」,第二個叫做「被需要(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足夠的歸屬感,以及確定他是一個對整個家庭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角色的話。他就會在一生當中不斷地去尋找誰能夠給他帶來這樣的感覺。所以當他發現了一個能夠滿足他這種感受的人的時候,最有意思的一件事發生了:你想吸引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假裝自己擁有這方面的特質。比如說你想找一個自信的人作為伴侶,那麼你就會認為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喜歡一個特別自卑的人。所以你在這個自信的人面前,就會儘量地去表現出自己自信的這一面。

實際上,內心當中對這個東西的擁有是不足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你以為你找到了那個人,你覺得他真的對我好好,但你不要忘記了。他也在努力地尋找彌補他缺陷的那個人

所以雙方都不是為了簡單愛一個人去談戀愛的,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在某方面的這種缺陷而去尋找對象

所有的內心動機都來自於阿德勒的心理學研究,而阿德勒的心理學研究就跟我們之前講過的一本叫《正面管教》的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在童年的時候,沒有得到歸屬感、沒有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導致他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尋找這方面能夠給自己帶來補充的人。你發現對方跟你在一起了很好,一開始談戀愛雙方都很愉快。但是如果對方沒有給到你想要的歸屬感和認自己重要的這些特質,你會怎麼辦?這時候我們發現大量的情侶會用明說或者暗示的方法來改造自己的對象。明說很簡單,就是直接告訴對方說你應該怎麼樣或者是透過肢体語言來表達不滿。例如臉上的表情非常難看。

在書中有一段講話提到在兩個人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者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們小小的自私需求

就像我們剛剛說的,期望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在這個時候,就會發生兩件事。第一件是我們感到內心缺乏愛,在缺乏愛的前提下你才會期望。如果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們自身沒有。這時候我們就會特別地需要。第二件是如果沒有某個人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的話,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愛。我們希望從妻子、從丈夫身上得到愛的觀念,如果沒有,只會讓我從前的想法變得更牢不可破,認為沒有人愛我,這個世界沒有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愛

幻滅的過程當中,人們的 4 種偏差行為

在幻滅的過程當中,人們的 4 種偏差行會逐漸出現。這 4 種偏差行為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講過的《正面管教》這本書。你就發現孩子的階段和成年人的階段是多麼接近。

在這本書裡邊引用了《正面管教》的觀念,說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沒有得到愛,沒有覺得自己是獨特的,他會有 4 種偏差行為。

這 4 種偏差行為是什麼呢?第一個是引起注意。他總是要做一些事,說來你看我,你得注意我,得觀察我。所以小孩子就會不斷地搗亂,那個戀人就會發脾氣,就會摔東西,這是引起注意。

然後第二個是權力鬥爭,就是小孩子的做法就是你讓我做我偏不做,這事我要用我的方法做,就不聽你的,跟對方對著乾。兩個人甚至會為了一些特別莫名其妙的事吵架。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就是不停地辱罵,或者是嘮叨、指責,那個孩子的反應就是完全聽不到,然後該幹什麼幹什麼。這是孩子在自我逃避。而他的內心當中,這種傷痛已經進入到了潛意識。他覺得我會被家庭放逐、我在家庭當中無足輕重。

孩子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愛和獨特感而可能出現的四種偏差行為

  1. 尋求過度關注:孩子會透過不斷的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壞的行為,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和關心。
  2. 權力鬥爭:當孩子感覺自己的需求和意見被忽視時,他們可能會透過反抗和挑戰權威來表達自己,試圖獲得控制權和影響力。
  3. 報復行為: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被傷害或不公平對待,他們可能會透過報復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試圖讓他人感受到同樣的痛苦。
  4. 自暴自棄:當孩子感到自己無法獲得重視和認可時,他們可能會放棄努力,表現出退縮、自卑和不求上進的態度,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期望。

生氣的好處

為什麼跟夫妻之間會爆發出來呢?你今天對我的這個行為讓我的潛意識當中想到了我童年的生活,所以這時候他不願意揭示自己童年的生活。他反倒願意就這件小事來吵架,為什麼?

因為爭吵要比承受心碎簡單得多。沒有人願意在生活當中經常地去承受心碎。 這種心碎的感覺翻江倒海地,把童年的那種傷痛拿出來看。

那種感覺是非常糟糕的。我們寧願用生氣來解決。

生氣有幾個好處呢?

  1. 第一個好處:麻痺心中的痛。因為憤怒會給人帶來力量感,就你會覺得這不是我的錯,這是他的錯,所以這時候你忽略了對自己內心的這個審視,你不需要面對自己心中曾經受過的傷害。
  2. 第二個好處:讓對方產生罪惡感從而控制對方,我生氣是要給他壓力,讓他覺得非常的痛苦說不定他會改好
  3. 第三個好處:讓自己感覺自己是對的,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追求認同,小時候你沒有得到這個認同,因為你沒法反抗你的父母。而現在你可以跟你的配偶吵架,把你的憤怒表達出來,最起碼自己覺得自己是對的

這是這本書核心的重點:我們習慣用吵架的方式來避免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

你追求的是什麼?

這個作者就問大家:「你到底是想要什麼?你到底是想要追求自認為對呢?還是想要追求快樂的生活?」。

事實上你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吵架這件事,你會知道,夫妻之間吵架是犧牲對方來保護自己。你不希望自己的內心重新去面對童年時候的缺失和傷害。所以你會用吵架的方式來解決。

實際案例:約翰和瑪麗

「瑪麗,你每次洗完澡後,能不能把洗手間收拾一下?」約翰溫柔地說。
「好吧,我會的。」瑪麗回答。

然而,當瑪麗多次未遵守承諾後,約翰的耐心逐漸耗盡。

「瑪麗,我已經跟你說過很多次了,每次洗手間都一團亂。你能不能考慮一下後面要用的人?」約翰終於爆發了。
「你為什麼非要這樣對我?至於嗎?一個洗手間沒打掃乾淨,你就不能幫我打掃一下嗎?」瑪麗也生氣了。

爭吵越來越激烈,最後甚至發展到說你不愛我,我沒想到你是這麼自私的一個人。我沒想到你對我竟然能夠這樣的態度,你說話這種感覺讓我覺得非常的陌生。於是兩個人決定說,不行就分手吧。

還好他們後來去找到了這個作者,因他是他的案主,案主就是心理諮詢的這個對象。找到作者以後,作者就跟他們聊,聊他們童年的往事。我們拿這個案例就能夠分析前面這個理論。約翰什麼對於一個人把東西亂糟糟地撒在這個洗手間裡非常的生氣呢。

約翰:從小沒有被關注

約翰出生在一個多孩子的家庭,他小時候從來都覺得自己說話沒人聽,在飯桌上講話,別的哥哥姐姐一插嘴,他就沒話說。然後他跟父母提什麼要求,父母因孩子很多照顧不到他,所以他經常會覺得自己被忽略。他覺得他的聲音無足輕重,在哪說都沒用。這是典型的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

所以他在找一個對象的時候,他就特別希望這個人能夠認真地傾聽,就特別希望這個人對他說的話能夠重視。所以他認對方把東西亂扔這件事,他提出來了這麼多次了你都不聽,這才是重點,揭示到了他童年當中的那段傷痛。

他會覺得說怎麼又遇到這樣的事發生,這就是潛意識造成的。

約翰本來是不可能有這樣邏輯的思維,他如果真的想到這一層的話,他就解決這個問題。他沒有想到,所以他只是生氣,他就會為這個事特別敏感、特別生氣。

你們在家庭當中一定會遇到你會覺得你的配偶很奇怪,說他別的事都沒問題,怎麼就這個事不能碰,這個事一提就炸。那一定是因為他潛意識當中跟這個事相關的事引發了他潛意識當中的那種無價值感,或者是沒有歸屬感的感受

瑪麗:從小被嚴格關注

而瑪麗呢,她的父母對待她的方式是特別嚴格的,她獲得了很多的關注。但是這個關注是極其嚴格的。比如說她把玩具亂放的時候,她的爸爸就會警告一次。第二次還沒改,他就會把那個玩具扔掉,這個聽起來嚇人嗎?

我聽過很多家裡都是這樣教孩子的,很多家裡邊都會覺得說我跟你說了一次了,第二次,扔掉,不要。再好的玩具,他的爸爸都會義無反顧地扔掉。所以瑪麗就會覺得從小到大都被這樣管束、被這樣懲罰,她認為這是沒有愛的表現。她覺得父母根本不愛她,父母可以為了一個地方整潔就可以直接剝奪她最心愛的玩具

這種傷痛小孩子可能不會表達,小孩子可能慢慢地就變成說那好,那我就放在這。

找到一個跟父母對待她的方式不一樣的人

但是當她結婚以後,她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跟她的父母對待她的方式不一樣的男人,她不是在用把衛生間搞髒搞亂這件事來考驗約翰。你要知道因這一切發生在潛意識,她就會變成這樣。甚至我們生活中,很多人會變得磨蹭。因為他父母小時候,總是在時間上對他的要求催促,整天嘮叨,那他會覺得好煩。所以 他就會在婚姻生活當中,照樣表現出來不守時遲到,那麼這時候他要看看對方是怎麼對待他

對方一旦在這件事上觸發了跟他父母同樣的模式的時候,他就會特別地傷心和難過。那麼這個架應該怎麼吵呢?這個架如果在這個事的層面上不斷的去碰撞,你會發現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傷心,一定是分手或者麻木。那麼正確的方法是如果我們大家能夠把我們內心的傷痛打開,你能夠意識到你所有的不滿都跟你童年所遭受的這些傷痛是有關係的話,這個吵架就會特別地有建設性

  • 比如約翰能說這樣的話說我對這種事特別敏感,主要是因為我小時候總是被忽略。我覺得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我怎麼樣說話都沒人聽,這個不是你的問題,這個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太需要能夠被別人傾聽了。當約翰能夠說出這樣話的時候,他就知道這個問題不是配偶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自己的內心的缺失所帶來的問題
  • 而瑪麗如果說我覺得你每次這樣一指責我,我就覺得特別地挫敗。因為從小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嚴格地對待我,只要我放錯地方的東西就會扔掉,我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愛我。所以當你說這樣的話的時候,我的內心又覺得我配不上你了,我覺得特別地自卑。

這時候如果對方能夠講就是說我怎麼會不愛你,我很愛你。兩個人開始回歸到了建設的層面,而我們不會去揭示自己內心的傷痛,我們覺得那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

在憤怒的時候,通常家庭裡邊有 3 種情況

我們剛說了怒氣的好處,那麼在憤怒的時候,通常家庭裡邊有 3 種情況:

  1. 第一種憤怒的表現是攻擊,我就跟你吵了,我就罵你了。
  2. 第二種叫情緒抽離,情緒抽離是很多男人經常用的方法,就是不說話,冷冷地用眼光盯著對方。然後甚至那個眼光當中含著怨毒。我都不能想象那樣的鏡頭,而每個家裡邊都經常會出現這樣的鏡頭。那種冷冷的眼光是會讓人心寒的,這種感覺叫情緒抽離。我突然從你的生活當中抽離出來。我只是一個觀察者,你說什麼對我都無動於衷,這也是憤怒的表現
  3. 憤怒的第三種表現就是被動攻擊,什麼叫被動攻擊?女人用這個用的比較多,比如說你結婚紀念日回家晚了,然後你老婆在家裡邊一個人在那難過或者拿那個紅酒在那喝,那這很沮喪。你說:「怎麼了親愛的出什麼事了,沒事。有什麼事你跟我說,」、「不要緊,沒啥事,反正也沒啥重要的。我這人也不重要。」,這個叫做被動攻擊。

如果分開是從愛的角度出發

所以這本書的作者以及很多別的書的作者都建議說,與其苦撐還不如離婚,分開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法。如果這個分開是從愛的角度出發的,就是覺得我們倆沒法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而且我們真的性格不合,在一起是一種虐待或者折磨,平靜地分手其實是蠻好的選擇,但是很多人放棄這個念頭。

內省階段的兩條路

那麼我們到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內省的階段。事實上你面臨著兩條路可以選擇:

  1. 第一條是無止境的追逐需求,如果有必要就操縱他人,能拿什麼就儘管拿,並在其他方法都失敗的時候選擇妥協,這就是我們剛剛所描述的從開始吸引注意力到權力爭奪到報復。如果都無效的時候,進入妥協:「算了,我就爛吧」。
  2. 第二條路是藉由以下的方法來瞭解真正的自己:拋掉內心的期待,用溝通來達成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以及永遠把自己與伴侶的快樂一併當作優先的選擇

當你們倆都做拯救者的角色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成迫害者。那麼我們怎麼才能走出受害者牢籠呢?我們需要用內省的方法,在內省的過程當中,你能發現婚姻中很多痛苦的模式,第一種就是左右為難的監牢。就是有一個女士說她想離婚,因為丈夫有了外遇,她想離婚,那朋友勸她說你就離婚,她說不能離,沒有經濟收入。我如果離了婚的話,生活就變得很糟糕,那你就湊合過,也不能湊合過,我現在很生氣,因為他現在有別人,左右為難。當一個人處在左右為難的這個境界的時候,你會發現他走不出這個牢籠。

那麼這時候作者的建議是你要「跟隨真理」,什麼是跟隨真理?就是你靜下來好好的想一想自己的內心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有可能你真的離婚了,離婚了也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糟,你也可能會分到一些財產,你也可能會自力更生,慢慢地學會自己養家糊口

婚姻的問題可能來自原生家庭

有很多人在婚姻當中出現大量的問題,是因為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死忠現象,比如說家族性的憤怒。爸爸從小在家裡的形象就是發脾氣,爸爸喜歡大喊大叫,因為爸爸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爸爸只是一個農民,他喜歡發脾氣這個情有可原。兒子讀過大學,已經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了,但是一遇到關鍵時候,他還是回到他爸爸的老路上去,這個其實是一種行為上對家庭死忠的現象。

犧牲者心態:視一切為負擔

犧牲者的感覺是:「唉呀,怎麼這麼多的碗」。那你讓他別洗,他說:「不行,必須得我來洗」,尤其是家裡邊的那種就是我們說最勞苦功高的人,同樣是整個家庭在奉獻,操勞了一輩子的媽媽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有的媽媽會看到一家孩子吃飯,會覺得心滿意足特別地開心。而有的媽媽一看到這一家,是先皺眉頭說「這得做多少飯?」,覺得好煩。當一個人有著特別強烈的犧牲者心態的時候,你放心,他的身邊會一定出現一個放縱者。犧牲者會培養放縱者,就是當你是完全犧牲者心態在做家庭的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就一定有一個人心安理得的認為這一切都是應得,至於這兩個人誰塑造了誰,不一定,不知道是先有放縱者才有犧牲者,還是先有犧牲者後有放縱者

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在家庭當中,並不享受為這個家庭服務,你並不覺得為自己老公做一些事,為孩子做一些事兒,為朋友們做一些事是開心的話,你進入了犧牲者心態。你就會視一切負擔,這是另外一個特別痛苦的家庭的模式。

依附心態

還有就是依附心態,依附心態就是有時候是男的依附女的,有時候女的依附男的。就是覺得沒有他我就不行,沒有他我活不了,甚至有的是家長依附孩子,就是一切委曲求全,一切東西都是我怎麼樣委屈都沒關係,只要我讓他開心。

投射

投射是什麼意思?就是當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你經常會發現自己說的那些特質都是你自己最具備的特質,這是投射。我們對別人最不滿意的地方可能恰恰是我們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就是我們對自己也同樣不滿意的地方,我們才會大力地去批評別人,所以我們對整個世界的不滿甚至都是我們內心投射的一種表現,簡單點講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可能也是這個道理 1000 個觀眾當中,有 1000 個哈姆雷特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把自己內心當中的不滿足感、缺乏這種需求投射在了外人的身上,所以看起來是你對配偶不滿,其實不是,是你對你自己不滿。還有就是家庭當中的競爭關係,典型的例子就是整天問孩子說你更愛誰,你愛爸爸還是愛媽媽,你佩服爸爸還是佩服媽媽,你覺得爸爸這點好還是媽媽這點好,甚至會為此生氣,有的夫妻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係。

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

如果你知道婚姻生活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瞭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夠去解決的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負責,不要去怪罪別人,怪罪別人沒有用。

我們要知道,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來自問題,就是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我們倆當中到底是什麼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都無法解決的

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都無法解決的,就是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內省的階段當你意識到所有的這些原則,你都接受都承認的時候,愛能夠為你帶到啟發的階段。

這裡有一段話讓我們感受到什麼叫做真正的付出、真正的愛,他說 真心誠意的付出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你不會覺得心力交瘁,也不會因為得不到感激而憤憤不平。當然也不是為了償還罪惡感才付出的,這樣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報的,你是聽從自己的心在做事。因你知道這樣的付出對每個人都好,要記得所謂的每個人包括了你自己。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講,說我這一生最好的時光都給你了,但是我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就表示 這個人已經因為不斷地犧牲而瀕臨崩潰的邊緣,要不然就是準備一走了之

而不幸的是什麼,這個人所付出的其實並不是最好的,因為他不是一個無條件的付出。回到這兒,你就會發現我們在所有講述的過程當中,都最常提到的一個詞叫做無條件的愛。在家裡邊穿破這些牆壁最有效的方法是無條件的愛。

本自具足的兩個人才會有愛的流動

你沒有附加任何條件,你不想改造對方,你沒有對對方抱有極高的期望,他快樂,你也快樂,因為 你的一切東西是靠自己的,是本自具足的,這時候兩個人內才會有愛的產生流動

為什麼呢?

這個原理說得有點唯心,他說兩個人之間是不會產生空洞的,就是兩個人之間所有的情緒和感覺是不會有空洞的,而原來這個空洞被誰彌補?是被那些不滿足感彌補。你覺得我缺少這個我缺少這個,當你把這些東西拿走了以後,當你沒有了這些不滿足感,沒有了這麼多期望的時候,拿走了以後,這些空洞就會被愛來填補。

這個說的有點詩意,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科學原理,但你會發現克裡斯多福・孟在寫這個《親密關係》的時候,所用到的這個無條件的愛的感受或者從真理出發,沿著真理的路跟從你的心去做決定、這些說法,跟我們講王陽明的致良知,其實是一回事。

修煉靈魂關係,最好的地方就是住家

他倡導大家修煉靈魂關係,根本不用去寺廟裡邊,根本不用坐在深山裡邊,去參加禪修班花很多錢。能夠幫你修煉你的靈魂的最好的地方是你們家的沙發、是你們家的卧室、你們家的廚房。這些地方本來就已經可以幫你修煉你的靈魂關係。

允許:隨他去法門

我在這本書裡邊還學會了一個特別棒的詞,就是「允許」。為什麼允許這個詞很重要,這個詞是誰說的呢?是精神導師馬哈拉吉,他在年輕的時候,有人問他說英文當中最重要的字是什麼,他回答說,允許,就是 let。

那麼在說這個話的時候,他一定是早已經突破了親密關係的牆壁,體驗過牆外的生活,因力靈魂關係的關鍵就是允許。當然,這不是要你整天呆坐著無所事事,而是要讓你明白你所做的事應該是聽從你的心的指導而做的事情。

如果你能夠明白允許的道理,那麼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靈感、創造性的想法以及啟示。這個允許可以翻譯成多種各樣的語言,比如說佛教裡邊有一個法門叫隨他去法門,這是家業修的這個法門,什麼叫隨他去?就是發生任何事,好煩,然後內心就念一句咒語隨他去,這個隨他去事實上就是一種允許的狀態。

孔夫子的狀態是不是允許呢,孔夫子說無可無不可,這難道不是允許嗎?孔夫子說盡人事而聽天命,這難道不是允許嗎嘛,他說不信命無以為君子,這也是允許。

那你說允許是不是不幹事呢?不是,允許是好好地幹事,因為在你不允許的狀態之下,你的內心當中非常的亂,你每天想好好幹事你也做不到,你煩躁,總覺得患得患失,所以你做事不純凈。如果你能夠放下對結果的控制欲,把它的得失放在一邊,你安安心心的把每一件事做到好,這才叫盡人事,接下來用聽天命來做到允許。因為到了我們這個年紀,你發現老人年紀都變得越來越大,那擔憂的事自然就會增加。這時候我就說了一個詞,我說允許。我不知道為什麼她也沒讓我解釋,她就說,嗯對,就這個詞就這麼大力量。

我們只要能夠在心中聽到允許這個詞,我們的焦慮情緒就立刻會降低。原因是我們在《次第花開》里講過焦慮是來自於對無常的抗拒。如果你總是抗拒一切事情的發生,無常就是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都叫無常,你抗拒它,你就會覺得很焦慮。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夠有了允許的態度,你會發現你就能夠依據你靈魂的本質去做事。

吵架的最根本原因

這 4 個階段剖析下來,我相信大家現在對於婚姻生活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我們知道在婚姻的過程當中,我們是為了彌補我們的需求不足才去找對象。所以我們會發現我們給的對象特別大的壓力和負擔。改造他又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情,這就是吵架的最根本原因。

如何讓婚姻不再是個牢籠?

累積上失望、累積上鬥爭、累積上報複,這個婚姻就會變得像一個牢籠一樣。而實際上你如果能夠真的認識到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根本根源在於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在你的內心當中,能夠感謝你的父母、能夠回到童年去接受到他們對你的愛,只不過他們那時候不會。你現在如果能夠接受他們對你的愛,你發現你的那個需求是不用從對方身上找的。

在這本書的最後,作者給那些不折不扣的新手,實際上我想想不折不扣的新手,絕不僅僅是指那些剛剛結婚的人或者剛剛談戀愛的人,像我們這些結婚這麼多年的人,也很有可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手。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好好瞭解過婚姻生活是怎麼回事,

這首詩能夠很好的做我們這本書的結尾。

兩個相愛的人在地球上創造了一座伊甸園,並開啟了天堂之門。

經驗說:「這是不可能的。」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驕傲說:「這太可笑了。」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謹慎說:「這太冒失了。」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理性說:「這不合理。」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迷信說:「這會帶來霉運。」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遠見說:「這沒有希望。」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當你說話時,要讓你的話語發自於愛;當你沉默時,要讓你的沉默發自於愛;當你罵人時,要讓你的責罵發自於愛;當你與你的伴侶相互保護時,你們彼此的保護也應該發自於愛。讓愛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會發生。


總結

婚姻中令人痛苦的六種模式

  1. 左右為難的監牢:在婚姻中,左右為難的監牢是一種常見的痛苦模式。配偶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感到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會受到批評或引發衝突。他們覺得被困在一個無法逃脫的困境中,無論選擇什麼行動,都會帶來負面的後果。這種模式可能源於雙方未解決的矛盾和不信任,讓人感到壓力重重,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2. 對家庭的死忠:對家庭的死忠是一種過度承諾的行為模式,可能導致個人的自我犧牲和內心的苦澀。這些人在婚姻中全心全意地奉獻,常常忽視自己的需求和幸福。他們可能感到如果不全力以赴地照顧家庭,就會失去身份認同和價值感。然而,這種過度的承諾往往會帶來內心的失衡,因為個人需要和家庭需求之間的衝突無法得到解決。
  3. 犧牲心態:犧牲心態是指配偶在婚姻中總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認為這是維持關係的唯一途徑。他們常常感到自己必須犧牲個人的夢想、目標和幸福,才能維持婚姻的穩定。這種心態可能導致個人內心的苦澀和失落,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或感謝,最終可能影響婚姻的健康和穩定。
  4. 依附心態:依附心態是指在婚姻中過度依賴配偶,將自己的幸福完全寄託在對方身上。這種心態可能導致個人的自尊心低落和獨立性喪失,因為他們感到無法在沒有對方的情況下過上滿意的生活。這種過度的依附不僅給配偶帶來沉重的壓力,還可能導致關係中的不平衡,最終影響婚姻的穩定和和諧。
  5. 投射:投射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指的是在婚姻中,配偶將自己的內心衝突和未解決的問題轉移到對方身上。他們可能會指責對方有他們自己內心的缺陷和不足,這種行為不僅會引發衝突,還可能讓雙方感到被誤解和不公平對待。投射使得真實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加深了婚姻中的矛盾和隔閡。
  6. 死亡的誘惑:死亡的誘惑是指在婚姻中,由於長期的壓力和不滿,個人可能會產生尋求解脫的念頭,甚至包括極端的方式如結束生命或婚姻。這種情況往往源於長期積累的痛苦和絕望,個人感到無法再承受婚姻中的重壓和矛盾。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訊號,表明婚姻中的問題已經嚴重到需要立即的干預和處理。

如何跳脫痛苦的婚姻模式

  1. 要解決問題先跳脫問題的框架:解決婚姻問題的第一步是跳脫問題的框架,換句話說,就是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意味著不要被困在以往的思維定式和習慣中,嘗試以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問題。當我們能夠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就能夠看到更多的解決方案,並以更創新的方式處理困境。
  2. 要知道所有的問題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每一個問題其實都是一個隱藏的禮物,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經驗和成長的機會。婚姻中的困難和挑戰,雖然當下可能令人痛苦,但其實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伴侶。透過這些經驗,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溝通、理解和愛護彼此,從而讓婚姻關係更加穩固。
  3.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我們對外界的看法其實是內心世界的投射。在婚姻中,如果我們總是看到伴侶的缺點和問題,那麼這可能反應了我們內心未解決的矛盾和不滿。透過反思自己的內心,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恐懼,並以此來改變對伴侶和婚姻的看法,從而促進更健康的關係。
  4.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百分百負責:在婚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和反應負責。這意味著不要將責任推給伴侶,而是要主動承擔自己的部分,並努力改變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這種責任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平等和互相尊重的關係,並促進雙方的成長和進步。
  5. 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於問題:自由不是來自於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來自於我們如何面對問題的態度。當我們能夠以開放和好奇的心態來看待問題,而不是急於尋找答案,我們就能夠在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讓我們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婚姻中的各種挑戰,並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解決之道。
  6. 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都無法解決的: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力量。無論婚姻中遇到多麼大的困難,只要雙方願意以愛為基礎,彼此包容和支持,就沒有什麼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愛可以讓我們看到彼此的優點,並以更寬容和理解的心態來面對問題,從而讓婚姻變得更加堅韌和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