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第四季觀後感

我因為觀看《心智模式能決定人的命運?》認識了《再見愛人第四季》這個節目。它不是普通的綜藝,而是大陸高成本製作下的一場情感試煉。三對深陷婚姻危機的夫妻 —— 楊子與黃聖依、李行亮與麥琳、劉爽與葛夕,被丟進內蒙古的壯麗荒野,展開 18 天的旅程,在分手與復合間尋找答案。
這一季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明星夫妻楊子與黃聖依,他們撕開光鮮外表,暴露婚姻中多年的壓抑與誤解:錶面恩愛,實則冷漠隔閡。而李行亮與麥琳則因日常小事如「燻雞事件」放大矛盾,凸顯溝通障礙與價值觀衝突。節目毫不掩飾地捕捉婚姻中的無力與掙扎,讓觀眾既共鳴又震撼,掀起熱烈討論。
這部實境秀的魔力在於,它不演戲,而是把親密關係這一人生難題赤裸攤開。劇情時而荒謬到令人瞠目,卻恰恰提醒我們:現實比戲劇更狗血,也更真實動人。
節目放大婚姻的荒謬,但也真實
節目中最抓人眼球的,是那些看似荒誕卻無比真實的場景,活生生展現婚姻中的人性複雜面:
1. 奢侈的奶皮子與燻雞事件
麥琳的雙重標準令人咋舌。她平時極度節儉,連李行亮買的手機都要退貨,但在不掌管錢時卻揮霍無度 —— 經費有限下,她執意買 70 元一隻的燻雞和 38 元一個的奶皮子,甚至厚著臉皮要求葛夕「表演才藝賺錢」。諷刺的是,她還批評劉爽買煙,呈現出「管錢不讓花、不管錢瘋狂花」的矛盾性格。這一幕揭示了她在掌控權下的吝嗇與失控時的放縱,讓人既驚訝又反思。
2. 「醜哭」的畫像風波
麥琳的敏感與李行亮的遲鈍在此碰撞。畫師根據描述畫出麥琳肖像,她覺得「很醜」而情緒崩潰,用笑容掩飾傷心,期待丈夫察覺她的不對勁。然而,李行亮卻誤以為她在「開心大笑」,完全無視她的情緒。這場誤解讓麥琳憤怒數天,甚至提出離婚,而李行亮始終不解畫像為何如此傷人。這荒謬一幕,真實呈現婚姻中常見的溝通困境:一方渴望被懂卻不說,另一方渾然不覺。
3. 楊子的戲劇化「覺醒」
楊子在節目尾聲的「覺醒」堪稱荒誕巔峰。他突然痛哭流涕,承認對黃聖依的不尊重與缺席,聲稱要用一生彌補,還透露已為她買房。然而,觀眾和嘉賓都看出他臉上無淚、眼不紅,這虛假轉變暴露了某些人在危機時的慣用伎倆:面臨失去才拋出承諾,試圖輓回已破裂的關係。
4. 其他難忘瞬間
- 楊子讓黃聖依連開七小時車,美其名曰「鍛煉意志」,實則漠視她的感受。
- 葛夕骨折後,劉爽仍讓她開車,自己坐後座像使喚網約車司機。
- 楊子做方便面時把未泡開的麵丟進油鍋,還將冷水倒入熱油,堪稱廚藝災難。
- 麥琳教育李行亮「正確道歉」,要求他不斷說「對不起」並自我批評,像「文革」式的檢討會。
這些荒謬場景因真實而動容,揭露婚姻中的自私、控制、虛偽與逃避,也映照出對愛與被愛的渴望,引人深思。
內蒙古的詩意背景:自然與情感的呼應
節目選址內蒙古,壯美景觀不僅是視覺享受,更成為情感的隱喻:
- 紅崖台地(紅石崖):丹霞地貌如「大地的心臟」,脈絡般的山脈震撼人心。
- 烏蘭哈達火山群:年輕火山與草原對比,映襯爭執的爆發力。
- 涝利海:草原湖泊如「阿那亞」,靜謐中藏著孤獨。
- 老牛灣黃河大峽谷:黃河與長城交匯,氣勢磅礴,映照婚姻的沉重抉擇。
- 烏蘭湖:沙漠中的紅色心臟,象徵愛的炙熱與荒涼。
這些地點用心挑選,讓情緒與自然交織,營造詩意衝突感。
體驗式遊戲,直指矛盾核心
節目設計多種互動遊戲,逼參與者在短時間內直面關係核心:
- 婚姻體檢卡:測試彼此理解,從生日到矛盾認知。
- 角色互換:李行亮模仿麥琳說教,黃聖依學楊子傲慢,體驗對方視角。
- 離婚海報:用衣櫃、垃圾桶等象徵李行亮與麥琳的消費爭執。
- 一家之主日:弱勢一方主導,體驗角色反轉。
- 畫像環節:畫出彼此眼中的對方,揭示認知差異。
- 終極 36 問:如「這 18 天有沒有心動瞬間」,加上四分鐘對視,觸及靈魂。
- 最終抉擇:下車繼續婚姻,留車結束關係。
這些遊戲創造安全空間,讓夫妻坦誠對話,撕開平時難觸及的傷口。
張泉靈的犀利提問,教練式提問典範
劇中我最喜歡的觀察員莫過於張泉靈,他不只評論,更像教練,用深刻問題引導反思,例如這幾個經典問題,也很適用在婚姻關係中的雙方反思:
- 「如果沒有對方,你的生活會變糟還是變好?」
- 「在你們的關係中,誰更離不開對方?」
- 「在你的生活中,對方佔多少比例?你自己佔多少比例?」
- 「對方在你的生活中提供了什麼價值?」
- 「如果對方消失了,對你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 「你們之間最主要的衝突來源是什麼?」
- 「你覺得在婚姻中,什麼能給你帶來安全感?」
- 「是否有能讓你感到被尊重、被欣賞、被寵愛的時刻?你覺得缺少哪一項?」
- 「你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時間嗎?這對你重要嗎?」
- 「你期待的理想伴侶關係是什麼樣的?」
- 「你認為自己為這段關係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
- 「你們到底是還愛著對方,還是只是捨不得離婚這件事?」
- 「假如沒有他,你的生活會變糟還是變好?」
- 「誰更離不開對方?如果這個人消失了,你恐慌嗎?」
這些直擊本質的提問,觸及夫妻間被迴避的核心,讓觀眾也跟著思考。
陽光下揭開私密與脆弱的瘡疤
節目毫不保留地展示參與者的脆弱面與私密問題:
親密關係困境
- 劉爽與葛夕:兩年多無性生活,葛夕質問原因,劉爽含糊暗示「方方面面都很軟」,流產後他更無需求,讓葛夕自卑。
- 楊子與黃聖依:長期分居,楊子坦言差點與他人發展關係,被質疑逃避親密。
心理創傷與自卑
- 麥琳:被領養的身世曝光,恐懼被拋棄導致她過度付出與控制。
- 黃聖依:被楊子貶低(如「演員沒文化」),自信崩塌,曾因被逼工作復發抑鬱。
- 劉爽:單親長大,缺乏父愛,為吸引關注常否定他人。
金錢與權力
- 經濟控制:黃聖依不知銀行卡密碼,麥琳掌控財政,葛夕媽媽賣房錢被劉爽投資失敗。
- 權力失衡:楊子視黃聖依為「下級」,麥琳如「媽媽」管李行亮,劉爽情感上打壓葛夕。
這種曝光既殘酷又誠實,讓名人的控制欲與羞恥感無處遁形。
原生家庭,我們婚姻潛意識的劇本?
節目揭示,夫妻衝突深層多與原生家庭有關,這是「心理遺傳」:
- 麥琳:退讓、不說真話,源於小時候學到「說真話沒人愛我」。
- 黃聖依:高知家庭的高期待,讓她習慣迎合,卻難表達需求。
- 楊子:農村大家庭自立自強,塑造他認為孩子無需情感陪伴的觀念。
- 葛夕:單親家庭渴望關愛,卻總等對方先靠近。
- 劉爽:缺父愛,逃避責任,愛懟人只為證明自己。
我們潛意識複製父母婚姻,因童年是樣板、熟悉帶來安全感、修復渴望驅使,以及未檢視的內在信念。要打破,需覺察並勇敢改變。
原生家庭:我們婚姻潛意識的劇本?
節目像一把解剖刀,剖開夫妻衝突的表皮,露出深層的「心理遺傳」——那些我們從原生家庭揹來的隱形劇本:表面上是兩個人的戰場,背後卻是童年的幽靈在導演。這不是偶然,而是潛意識的慣性使然。為什麼我們總在婚姻裡重演父母的戲碼?答案藏在每個人的故事裡。
麥琳:退讓的背後是童年的恐懼
麥琳的婚姻像一場無聲的妥協戰。她習慣退讓、不說真話,表面是為和平,實則源於更深的傷痕——她是被領養的孩子,小時候學到「說真話沒人愛我」。這種潛意識教訓像緊箍咒,讓她在婚姻中過度付出、控制財務,只為確保不被拋棄。她應對的不是李航亮,而是那個曾讓她恐懼的小女孩。這告訴我們:童年的匱乏會悄悄變成成年的枷鎖。
黃聖依:高期待下的迎合者
黃聖依從高知家庭走出,父母的高標準塑造了她「表現型人格」:只要夠好,就能被愛。她自小迎合期待,練就多才多藝,卻難以表達真實需求。在婚姻中,她被楊子貶低、控制,仍試圖做到最好,這不是軟弱,而是她從小習慣的生存模式。她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無條件被愛」的經驗。她的故事提醒我們:父母的愛若帶著績效條款,孩子可能一輩子都在證明自己。
楊子:自立自強的另一面
楊子出身農村大家庭,排行老小,父母忙於生計,他「自己長大」。這種背景讓他崇尚自立,認為孩子無需情感陪伴也能成長。他對黃聖依的缺席、對育兒的甩手掌櫃態度,都源於此——他把自己的童年當成普世真理,卻忘了時代已變。這是個有趣的悖論:他用控制掩飾不安,卻又渴望認可。或許,他的強勢只是對童年孤獨的過度補償。
葛夕:單親的渴望與等待
葛夕的單親家庭經歷讓她渴望被愛,卻總在等待對方先靠近。母親無條件付出,父親離去留下的創傷,讓她在婚姻中敏感而孤單。她希望劉爽填補這空缺,卻屢屢失望。她的被動不是懶惰,而是童年教她:愛必須被給予,而非主動爭取。這讓人思考:缺愛的人,往往最怕伸手。
劉爽:缺父愛的叛逆與逃避
劉爽一兩歲父母離異,缺父愛的童年讓他既叛逆又脆弱。他愛懟人,不是因為壞,而是要證明自己能走自己的路。在婚姻中,他逃避責任與親密,經濟依賴葛夕卻情感打壓她,這是他從未見過父母相處的後果。他的故事像個警鐘:沒見過愛的模板,就很難學會怎麼愛。
潛意識的四重奏
為什麼我們會無意間複製了父母的婚姻?節目給出了線索,心理學補全了答案:
- 童年是樣板: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我們最早的關係藍圖,即使不認同,行為仍會重演。
- 熟悉帶來安全感:熟悉的模式,哪怕不健康,也比未知的冒險更讓人安心。
- 修復的渴望:我們找像父母的人,潛意識想重寫童年結局,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 未檢視的信念:像「婚姻就是要忍」「愛就是要犧牲」,這些內在信條從父母那兒來,我們卻很少質疑。
這種「心理遺傳」像基因一樣頑強,但並非無解。覺察是第一步——當你看懂麥琳的退讓、楊子的控制背後是什麼,就能停下來,問自己:我要繼續演這劇本,還是改寫結局?
婚姻是彼此的鏡子
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契約,更是一面放大鏡,映出我們的傷疤與渴望:
- 李行亮:溫吞歌手,婚姻如死水,因失去雙親學會忍耐。
- 麥琳:外柔內剛,壓抑自我,恐懼被棄。
- 黃聖依:耀眼女星,卻在婚姻中缺尊重,背負高期待人格。
- 楊子:強勢企業家,控制下藏不安,渴望認可。
- 葛夕:敏感博主,渴望愛卻孤單。
- 劉爽:舊網紅,逃避親密,心疼又氣人。
鏡子裡的我們
這六人不是演員,而是活生生的案例。他們的婚姻映照出我們的盲點:李航亮的忍耐可能是你的沉默,麥琳的壓抑可能是你的退讓,黃聖依的迎合可能是你的妥協。他們勇敢揭開瘡疤,不是為了審判,而是讓我們看見:愛的難題不在對方,而在我們沒學會怎麼愛。
總之,強力推薦!
這是一場情感哲學課,邀你問:「我準備好面對親密關係了嗎?」
他們勇敢面對鏡頭,揭露瘡疤,不是博同情,而是讓痛被看見、被理解。每段婚姻映照觀眾自身,節目像婚姻研討會,用娛樂包裝讓人笑著流淚。其收視率高源於:
- 剪輯層次:情緒起伏如戲劇曲線,引人入勝。
- 鏡頭語言:空床、獨坐背影放大孤獨。
- 觀察員投射:張泉靈理性、朱丹共情,代觀眾發聲。
- 不可控真實:車內爭吵、私下抱怨,震撼人心。
- 隱喻搭配:草原談離婚,火山旁爆發。
- 羞恥與療癒:從震驚到共鳴的旅程。
- 提問而非解答:愛還在嗎?放手是什麼?
在 2025 年 1 月份節目正式收官之後,節目的六位嘉賓紛紛在微博發文,我也是出於好奇想要了解他們在節目之後的發展,看了他們的微博:
- 在节目的最后一本《答... - @杨子的微博
- 今天是再见爱人收官的... - @黄圣依的微博
- 是的,我们俩都下车了... - @李行亮的微博
- 大家好,我是麦琳。 ... - @麦麦麦琳的微博
- #再见爱人# ,我2... - @留几手的微博
- 我是一个不信命运的“... - @葛夕葛勺的微博
可以從微博證實這個節目的真實性,《再見愛人第四季》是我至今最愛的實境秀。高成本製作下,內蒙古美景與人性荒野交織,體驗式遊戲與犀利提問撕開婚姻真相。楊子的假哭、麥琳的雙標、李行亮的遲鈍,都是我們的盲點。黃聖依的脆弱令人敬佩。這不只娛樂,更是反思之旅,強推給愛思考人生與親密關係的你!
如果真的不想要花這麼多時間,也可以先從懶人包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