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人生只有一件事:教你如何活得更好
- 因為書本內文句句精華,以下內容除了標題之外都是轉述文章的內容。
- 台灣版本的書名是「活學:終生受用的人生高效能解密」,不過我看的是簡體中文的版本。
快樂與否,存乎一心
面對苦,有三種境界:心隨境轉,心不隨境轉,心能轉境。所以做好學生,必須修心。能修出慚愧心或慈悲心,已經可以「心不隨境轉」了;若能再加上感恩心,心能轉境,就離心想事成不遠了。豈不善哉?
如果人生有一個影響最大的決定,那就是你到底要不要快樂。這個決定,超越其他一切的決定。可惜我這個決定做得太晚。若人生可以重來,我一定選擇從小就決定:這一生一定要快樂!
自從發現金錢、事業和成就都不一定會帶來快樂後,我便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覺得自己的確越來越快樂了。在這條道路上,我最大的發現就是快樂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生成敗順逆,有太多不如意,但快樂這件事,卻是我說了算!
心念 > 思想 > 語言 > 行為 > 習慣 > 個性 > 命運 > 人生
稻盛先生認為,人生最終的結果是由三項因素相乘而來,分別是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其中,熱情和能力可以打零分至一百分;思維方式最重要,因此分數是從負一百分到正一百分。根據此公式,每一個人的人生可以從負一百萬分到正一百萬分。
觀照你的心念,因為它很快會變成思想;
觀照你的思想,因為它很快會變成語言;
觀照你的語言,因為它很快會變成行為;
觀照你的行為,因為它很快會變成習慣;
觀照你的習慣,因為它很快會變成個性;
觀照你的個性,因為它很快會變成命運。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欲改命、改運,必先改個性;欲改個性,則須逆流而上,由粗而細,由外而內,順著習慣、行為、語言、思想,回到源頭處的「心念」。能如實地觀照心念,心念自轉;心念轉變,思想、語言、行為、習慣、個性,假以時日,皆依序轉變,最後連「運」和「命」都能改。
陽明先生說,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在於「心」的不同。就好比金子,成色十足就是真金,成色不足則不算真金。真金就是聖人,與幾斤幾兩無關。這麼說來,每個人身處不同時代,各有不同際遇,但只要思維方式不打折扣,熱情和努力不間斷,人人都可活出稻盛先生的百萬分人生。
修一顆真心,要先主動覺察
個人如此,由許多個人集成的組織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組織的命運,也是全體人員(尤其是領導者)個性、習慣、行為、語言、思想、心念的集合體。所以中國儒家講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定下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修身修什麼?「修個性」而已。修個性,重在修一顆真心;修真心,要先主動覺察,這就是現代人所謂「自我療癒」的精髓。所以,「個性」是可以改的,人人都該改!
但生命的長河本身就訴說了一切:那些能歷經數百千年天災人禍傳承下來的生命,都是合於天道的,都是有德行的。最基本的八個字,就是「勤勞樸實、順天應人」,因為在長時間天災人禍的考驗下,做不到這八個字的,不是活不下來,就是傳不下去。
創業最終的成敗,大部分取決於最初的起心動念。如果僅「動念」而未「起心」,只能稱為「理想」,不能算是「願望」。他說,多數人的理想力道不足,撐不到最後的成功,所以他只投資有強烈願望的創業者。
我們通常看不清楚自己
其實是因為我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才看不懂別人。譬如,第一,我常用自己做到的去比別人做不到的,卻看不到有許多別人做到的,自己卻做不到;第二,看不到自己如今做到的,過去也曾經常做不到;第三,看不到自己得到許多別人得不到的,若非如此,其實自己也不願意如此做;第四,看不到自己的做到和得到,是別人不斷成全的結果。因為有這麼多對自己的「看不到」,所以才妄想通過溝通去「搞定別人」,結果最後徒勞無功。
我們對自己的瞭解,難道就一定是真的嗎?當然不是!我們對自己,有太多的不接受、不面對,甚至於扭曲、偽裝,因此往往也依據自己的慣性和需要投射出一個「假我」。這個假我,若依別人心中的「分身我」而活,不累死才怪;這個「假我」,要和別人心中的「分身我」計較,必永無寧日。而這正是大多數人經常在做的事,除了浪費生命,別無他用。
了解自己,成就自然就比別人大
一個真正瞭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此不難發揮優點、避開缺點,成就當然就比別人大。
因為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很難修正,周圍的朋友也一樣。即使只是小小的缺點,也非常頑固,很不容易改的。更何況,很多人的缺點和優點根本就是「配套」的。譬如,衝動十足的人,就難免不慎思詳慮;溫柔細緻的人,就很難雄才大略。萬一把缺點改了,優點也沒了,豈不成了庸碌之輩?
如果有一天,自我評分真的從三十分降到零分,那又是什麼光景?老子也說了:「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無不為。」(《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聽起來好像和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是一個意思,孔子他老人家可是活到七十歲才做到的呢,我還差得遠呢。但我可以想象,可能的樣子是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大笑自己又賺到了。
全然活過就會知道自己是誰
我……活到一大把年紀,才發現世上最不瞭解我的居然就是自己。真是汗顏啊!
「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需要問,是全然活過了,自然就知道。
看清楚了在外面的我不是真正的我,在家裡的我才是,我恍若大夢初醒,猶如莊周夢蝶,嚇出一身冷汗。原來自己一直認同的只是個不全面的「假我」,家人眼中的「真我」,自己卻看不見,也不承認。
從小入修,找出不願意念頭背後的「執著」
我的「不能小」終於擴展至「全方位」:做事高談闊論,眼高手低,生活處處依賴,幾近白痴。為禍之大,罄竹難書:第一,不知民間疾苦;第二,無法真正「和人在一起」;第三,因依賴而退化;第四,缺乏感受,決策不精准;第五,創新能力受到限制;第六,容易遇小事就煩躁或逃避,很難「活在當下」;第七,最後人生無大事,只剩小事,就不知該怎麼活了……
原來自己每一個不拘的小節,背後都深藏著一堆念頭。這些念頭五花八門,但歸結起來不外乎這幾點:我自認為是誰?我眼中的別人是誰?我為別人承擔了哪些事?哪些事別人該為我承受?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們卻常常給忘了。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們太執著於是非對錯,覺得自己的看法精辟、有道理,所以別人一定會聽;其二,我們太沈迷於自己的角色,覺得自己是老闆、主管、父母、老師、前輩,所以別人必須聽我們的。
有道理只能讓人低頭,居高位只能讓人「不得不」,都不是發自內心。讓人真正願意「聽你的」,其實只有一個理由:因為你「聽我的」!
認錯的神奇之處
認錯為什麼這麼神奇?我看到了背後的三個原因。其一,正如不認錯會惡性循環一樣,認錯也會傳染,只要有人開始,就必有人跟進。尤其居上位者帶頭,效果不可思議。其二,人有錯不認,背後必有執念。認錯能讓執念消融,最後解決的問題就不止一樁,而是把那執念所滋生的問題一並化解了。其三,很多事情之所以衍化成疑難雜症,都是因為背後的因果複雜,糾纏成一團,剪不斷,理還亂。這種時候,所有的解決方案都難以避免造成進一步的對立,只有認錯才能突破。
我審視自己的「道歉史」,歸納出四種境界:第一,克服自己的個性,有錯就說「對不起」;第二,克服自己的執著,就算自認為有理,還願意說「對不起」;第三,只要對方需要,隨時可以說「對不起」;第四,人我兩忘,只為大家以後都能更好而說「對不起」。
悟透「我願」,放下「我執」
有那一分聰明的人,能悟透「我願」,放下「我執」,因此對所為之事皆能「樂而為之」。這樣的人,身體力行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欲罷不能。所謂九十九分努力,其實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吃力。
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願力的;願力的修煉,就是從每件小事背後的「不願意」開始的。通過小事,看見自己的「不願意」,把這些小小的不願意修煉成願意,是願力修煉的關鍵所在。
每個習性背後,都有頑固的執著。而這些習性和執著,在發生的當下則轉化為頭腦的妄想、身體的疲憊、情緒的煩躁等諸多症狀,表面上千奇百怪,背後只有三個字:不願意!
我有機會近身觀察一些「大願行者」,發現作用於他們身上的並不是「大願」,而是「願意」。他們並不需要隨時提醒自己「大願」之所系,而是時時刻刻用「願意」去面對發生的每一件事。他們只是打開真心,保持覺察,自然就「願意」了。漢字「願」的本義就是「原本之心」,早已道盡了一切。
大願原來不是發出來的,而是用真心、用願意彼此加持,最後成其大。
自我感覺良好的原因:標準太低、覺知太淺
過去和現在的我,關鍵的不同並非想法不同,而是對想法的態度不同。我過去很重視自己的想法,很重視別人對自己想法的看法,現在則不太看重。因為一旦重視,就會有情緒,有情緒就容易有反應,接下去就會產生一連串沒有必要的連鎖反應,結果往往把事情弄得很複雜,產生後遺症,甚至不可收拾。
人為什麼會「自我感覺良好」?原因只有兩個:其一,標準太低;其二,覺知太淺。而且通常兩者兼具,否則不可能繼續「感覺良好」下去。
人若發覺「自我」感覺良好,就得馬上有警覺:你一定是待在舒適圈太久了,再繼續下去,人生一定會荒廢的。趕緊帶著自己走出來吧!學會放下!
自己所謂的「做大事」,不過是自我膨脹的合理化,而且在膨脹自我的過程中利用了別人、貶抑了別人,自己還不認賬。那些為「小事」和我過不去的人,完全沒冤枉我,因為在每件小事的背後,都有自以為是的「不願意」。別人其實並非為小事在和我計較,而是在提醒我的自以為是,我卻不接受、不感恩。
臣服是一條覺悟的路:接受自己、接受別人
那又為什麼說:此時此刻,就是人生最好的時光呢?主要是因為,我如今更能接受自己,接受別人,接受發生的一切。因為接受,所以自在、臣服,因而感恩、樂於分享和付出,並在其中不斷超越自我,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接受自己」像是在挖礦,挖了一層還有一層,每一層都有傷痛,都需要勇氣,也都收穫滿滿、萬分值得。這個過程,讓我想起《聖經·馬太福音》里耶穌的話:「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接受自己,是一條覺悟的路。邁克爾「臣服實驗」的起點,是他通過靜心看到自己的念頭,而喋喋不休的自我對話則充斥著未經檢驗的「是非好惡」。這些自我對話和它們勾起的情緒,控制了他的生活和生命,於是他開始練習「接受」,放下自我的是非好惡,「讓生命做主」。結果「生命」為他帶來如此意外的人生,讓他心滿意足,充滿感激。
邁克爾的故事清楚地說明瞭人生大道的配方:覺知+接受+臣服,三者缺一不可。缺了一個,頂多只能活出「半成品」,不可不慎啊!
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覺察中,我完全看到「評判心」是如何的礙事,無論是評判別人還是批評自己。而在無路可走的窘境中,我終於漸漸放下,進入臣服的狀態。當完全接受自己,也接受別人,臣服於當下時,我終於放下煩惱、拋開得失,開始「享受」過程了;雖然一切仍不完美,但當下已圓滿無礙。原來,放下評判,臣服於發生的事,就是活在當下!
生氣是非常傷身的情緒,他們竟然容許自己經常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真是太不愛自己了。此外還有抱怨、嫉妒、佔有、比較,也包括不那麼明顯的傲慢、偽裝、疏離、依賴、冷漠、好強,當然也有時下流行的媚俗和「酷」。這些背後的根源,都出於不愛自己。
不要活在「證明」之中
偏偏在現實世界中,許多經營者一路都在證明自己厲害,最後成了習性,明明已經很厲害了,不必再證明瞭,他們還每天都在為此忙碌。因為他們都忘了,自己的成功是多少人「成全」的結果,只是執著於「都是因為我厲害」。
說穿了,一天到晚證明自己很厲害,其實是一種病。他的病因是缺乏自信、不知感恩;他的病徵是眼中沒有別人,生命在原地打轉,就像被寵壞了、不肯斷奶的小孩。如果四十歲以上還有這毛病,可能是習性難改;過了五十歲還這樣,算是貪念很重;年過六十仍在證明自己厲害,只能稱為痴愚了。
我想起「立功、立言、立德」的古訓才明白,立功是自己厲害,立德是成全別人,因此說立德最大。我想起世界上影響最大、志業傳承超過千年的人(如釋迦牟尼、耶穌、孔子),都不是證明自己厲害的人,而是一心成全別人的人。這更說明這門功課非修煉不可。
而且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見多識廣後,能值得我一聽的「人」或「話」,當然就越來越少,少到幾近於零,這等於把「聽話」這件事變得日漸與我無關。其結果是多數人除了必須「請教」我,不會再把他們心裡的事告訴我,(無法阻止的)少數人則日復一日在我耳邊嘮叨著同樣的事。這症狀十分嚴重!更嚴重的是,我居然渾然不覺,還自認「不聽有理」,怪那些說話不值得我聽的人說得不夠精簡、不夠精彩、不夠明理、不夠有深度。
清理家族業力的三把鑰匙:接受、尊重和感恩
一般人若無覺察反省的功夫,大約人生的百分之七十都活在「家族業力」的糾纏中,頂多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空間可以活出自己。這種說法和我的經歷及觀察差不多。
所謂家族業力,主要反映在受父母影響的成長經歷中,包括代代相傳的集體意識、價值觀、行為模式、性格特徵等,最後轉移到人身上,成為命運主旋律。這些業力,有些是資產,也有些是負債,必須有意識地清理和研習,才能完全繼承資產或從債務中解脫。
在我的理解中,清理家族業力,主要有三把鑰匙:接受、尊重和感恩。接受父母的全部,尊重父母的命運,感謝從父母那裡得到的一切,而且要謹守下對上的分際,不逾矩,才能畢力盡功
人與人的關係:我想不想跟你一樣/在一起
因此,別人怎麼想你,不是你可以管的。因此,每一個你認識的人,生命中都有一個「你」。那個「你」,通常不是真的你,而是別人「想」出來的你,是人們根據自身的慣性和需要,投射出他們生命中的「你」。同樣,你也在自己的生命中投射出無數的「別人」,那些「別人」也不是真的。
人間關係的真相就是,你有千百個「分身」,活在別人的人生里,同時也有千百個別人的「分身」,活在你的人生里。這些分身似真似幻,但彼此拉扯起來,又熱鬧得很,也常惹麻煩。瞭解了這個真相,就不難發現,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沒有意義的。
人生苦樂成敗,大約脫不了「關係」二字。在關係中,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其實只有兩個念頭。其一,叫作「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其二,叫作「我想不想和你一樣」。如果別人並非「不得不」,而是真心地想和你在一起、想和你一樣,那麼你們彼此的關係應該就「沒別的事」了。
忙著「證明自己」,沒機會看到自己的「不受」。我只是模糊地感覺到,為什麼做事不難,做人那麼難,尤其是和人「靠太近」時,難上加難。後來才慢慢看到,難的不是別人,是自己。因為沒有接受全部的自己,所以和人靠近,就會不自覺地緊繃、不自在。也難怪做人那麼累,因為還在「做」,自然很難「受」。
人和人的關係原來這麼簡單:你聽我的,我就聽你的,如此而已。
計較造成生命能量的無謂消耗
第三種人,突破自己的限制,常能欣賞別人的優點,並且真心表達,人我皆大歡喜,境界不俗;第四種人,對生命有透徹瞭解,以助人為快樂,常能帶著「覺性」恰如其分地贊美,為別人的生命帶來滋潤和啟迪,這才是贊美的最高境界。
一個暗中計較的人表裡不一,造成生命能量的無謂消耗,無法自在暢快地生活。一個計較的人,與他人總保持距離,不僅錯過了人間的緣分,同時也錯過了自己的功課,活成自我設限的人生。
生命中最強大的幸福能量:感恩
因為我終於明白,不懂感恩的人,無論表面上有多大的成就,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都不可能幸福,因為他什麼也沒「得到」:不感恩,就不珍惜;不珍惜,就無所得。無怪乎朗達·拜恩的《秘密》一書教大家想得到什麼,就先假設已經得到,而且要用感恩之心為之。因為「感恩之心」其實是生命中最強大的能量,其中包含了謙遜、覺察和智慧,並且和幸福相生相伴。
感恩的最高境界是:生而為人,就感謝一切。這門功課的福報如此之大,功德也如此之大,能不學嗎?
助人是一種很深的修行,修到好時,求助者和施助者同時轉動,其實已分不清到底是誰在幫誰了。最重要的指標是求助者和施助者都彼此感謝,而且願意把這樣的緣分繼續傳遞給別人,如此才真正「助不帶業」。
我對感恩有了進一步的學習,才明白過去是在用自己的一把尺去衡量何人、何事應「知恩圖報」,這不過是另一種頭腦的計算遊戲,是自我膨脹的副產品,離真正的「感恩之心」還有十萬八千里。總的來說,我的問題是感恩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
可想而知,一個在感恩的廣度和深度上都不足的人,當然也不知如何「施恩」了。我自認是個「偏善」的人,從無害人之念,常起助人之心。但每每在助人這件事上,做得很不到位,做得很沒感受,也常助人而無好結果。如今才知道,因為自己對感恩的體驗不夠深,助人也往往淪為表面,仍然停留在「腦」而不到「心」,又是白忙活一場。
領袖之道,修心為重
領導和管理者最需要改變的其實是自己。開始慚愧,開始反省,開始學習,開始虛心接受「被領導」!除了贖罪和改過,我們其實沒別的事可做。也許有一天,當組織里的年輕人開始覺得你付出了真心,開始覺得「變成你這個樣子也不錯」,他們就會和你在一起了。
如果一個人能有慚愧心,虛心待人、勇於承擔、心量又大,獨當一面有什麼問題?而這一切,皆從「都是我的錯」開始。
境隨心轉,心想事成
我發現組織的秘密就是:境隨心轉,心想事成。如果一個組織的領導人能夠把心放在“人”上,必能帶動所有成員都把心放在人上,有了“靈魂”,就可以生生不息了。一個人,一堆人,一群人,不管聚在一起幹什麼,總離不開“心念”這個主宰一切的中樞。
因為你如果只看見「事」,沒看見「人」,其實你是在用腦,而沒有用心。用腦用得好,你會越來越能幹,陷入“能者多勞”的情境,結果就是,身 邊的人越來越沒你能幹,因此更多的事必須由你來承擔,你當然就越來越忙。忙不一定累,但是你的忙用腦多於用心,因此只在生命的外圍打轉,事情或許有進展,但你和身邊人的生命都無滋潤、無成長,所以心一定累。
因為你一直幫助身邊的人變得更好,人都好了,就把事情都承擔了,結果必然是你無事可忙。因為待人必須用心,你把心放在別人身上,自 然生出慈悲和智慧。因為腦只會“反射”,心卻會“共振”,常用心於人,你會在週遭創造出高振動的"心頻”,回頭也會帶動自己。
簡單的人,會把環境弄簡單;複雜的人,會把環境弄複雜
每次聽他說完,我都覺得自己的公司快垮了,還好有他這樣的主管在撐著。 後來,我慢慢地覺悟,有些人就是會把事情越弄越復雜,復雜到非他不可。這是一種習性,一種很難戒掉的習性。一個公司裡,如果這樣的 人很多,公司經營難度也會越來越高,高到必須有“特異功能”才能走下去。
會把事情越做越難的人,通常有幾種狀況:一是沒能力,又怕被識破,所以不斷釋放煙幕彈;二是雖有能力,但缺乏安全感,因此經常製造障礙,防堵競爭者;三是自我膨脹,喜歡“特技表演”,以贏得掌聲;四是用腦過度,不相信別人,經常為防弊而把事弄復雜。一言以蔽之, 是人“不簡單”,所以把環境弄復雜。
企業若能簡單,就會身輕如燕、動力十足、適應力強、可長可久。簡單,實為企業至寶,卻難求難得。簡單是一種修煉,越是面對復雜情境的人,這種修煉就越有必要。但若修煉得宜,過程其實充滿了喜悅,因為人的本性和本心始終都是簡單的。修簡單,是找回真我,重返赤子之心,豈有不樂之理?
在組織裡挑選人才,要看那個人總是把事情越做越簡單,還是越做越難。想知道自己的事業能否基業長青,也只要問自己‘能否把經營者的角色越做越簡單。人的內外是相通的。簡單的人,會把環境弄簡單;複雜的人,會把環境弄複雜。如此而已,夠簡單吧!
我只要每天在公司裡做一兩件“好事”就滿心歡喜,我改口問同事們最喜歡做什麼、做什麼最有成就感。
只有「活好」是自己的事
而別人如何對待我們,也是別人的事,不能太當真。把別人對我們的好太當真,就讓自己陷入依賴關係,身不由己;如果認為別人對我們不好,而且還當真,則易形成對立,製造無謂的拉扯,浪費彼此的生命,又所為何來?
只有我如何對待別人,才是自己的事,是能做主的事。無論別人活得好不好,無論別人如何對待我,我都接受、尊重、關心和付出,並把關係中的問題當作功課,拿來修正自己,這些才是該認真的事。
然後對老天的事和別人的事保持幽默,不當真;對自己的事,認真對待,莫放過。能這樣活,才算沒活顛倒,才算對自己的人生負起了責任。
焦慮只與自己的想法有關
有洞察事物習慣的人,會隨時回到自己最真實的經驗、最坦率的內心世界,尋求對事物的理解。有洞察力的人,隨時都在問: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這句話的背後想表達什麼?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麼?這種現象後面的意義是什麼?
焦慮的來源,與面對什麼處境無關,只與自己的想法有關。如果你不在意別人怎麼看你,不想控制事情該如何發生,就沒有理由焦慮。當一個人專注於自己的清晰意圖,全力以赴行動時,焦慮毫無存在的空間。
內在狀態失去覺知、信任和慈悲心,才是產生焦慮真正的源頭。
為什麼人很難做最壞的打算?因為那個「最壞」里,有你不敢面對、無法承受的底線。簡單講,就是「恐懼」。恐懼限制了你,制約了你,擾亂了你,削弱了你,讓你不能用平常心做你該做的事,更談不上「盡最大努力」了。
對我來說,做最壞的打算,就是「豁出去」三個字,它代表著全然接受、全然信任、全然臣服,它代表著突破底線、解除制約、放下執著。這三個字,不僅在逆境中好用,在順境中也好用。因為在順境中仍有失去的恐懼、沈溺的執著,還是要「豁出去」,才有力量走出舒適圈。
做最壞的打算,好比打地基;盡最大的努力,好比蓋高樓。地基打得越深,樓就蓋得越高。如果你有困境走不出來,如果你有挑戰必須突破,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還有什麼「後果」是你不能接受的?找到它,面對它,接受它,也許一切就從這裡開始,有所不同。讓人真正願意「聽你的」,其實只有一個理由:因為你「聽我的」!
周圍的關係都是自己創造的
你內心產生干擾,覺得對方不再愛你了。這想法帶來了傷痛,傷痛又帶來評判,在你心裡投射出一個不真實的對方,最終使彼此的連接中斷。你因此被禁錮在受限的自我中,導致沮喪、冷漠和怨恨,激發出破壞性的情緒和行為,從此陷入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說:他人即地獄。我的另類解讀是:你把別人想成那樣,你自己就墜入地獄;如果彼此都把對方想成那樣,關係就墜入地獄;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樣,社會就集體墜入地獄。而這些「想」,從來都不是全部的真相。
這一切,到底所為何來?毫無例外,都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從有人「亂想」開始的。一旦有人開始亂想,就會引發各種計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算自己的一本賬,損益從此不可能平衡。
必須有人先放下執念,才可能重建人與人的連接,才有機會一起從地獄中解脫。誰先做?除了自己還有誰?
愛自己才有辦法愛別人
一般來說,表面上看起來最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骨子裡是最不愛自己的;還有些人用自尊、自重、自強、自信來掩飾他們不夠愛自己;最特別的是自我感覺良好,沒事就要「寵自己一下」的人,用溺愛自己來替代真愛自己。看起來,「不愛自己」這件事還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愛別人,來自愛自己;愛自己,來自檢視和修正,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自己面對每件事的行為,如果能讓自己更滿意,更喜歡自己,就表示做對了,否則就做錯了。通過這樣不斷地檢視和修正,更愛自己,並因此更愛別人,都是必然的結果。
活在當下,用心不用腦
我們和別人在一起,用腦常陷入輪回,用心才有可能突破。學會用心不用腦,和別人真正在一起,是不容易的功課,要有意識地練習才做得到。我如今給自己定下硬指標,要把自己的「聽說比」不斷提高,目標是九比一。我覺得那才是最高效能,無論是人生還是事業。
他一生從未制訂過長期經營計劃,只「充實」地度過今天,就能看見美好的明日,因為「無論是什麼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人更積極地挑戰下一個目標」,他認為這種狀態是「宇宙和人類之間的一項約定」。
當然是「心」要如何「用」。這其實是東方傳統智慧的最大奧秘,自古以來的大修行者,可以做到行、住、坐、臥皆「一心不亂」,隨時活在當下。這種境界,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即。所幸,稻盛和夫提出最簡單的方法:「不管怎樣,首先竭盡全力、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於當前分內之事,
大道至簡,「置心一處」而已。心不用,就不在。置心一處,就能啓用;置於何處,且問初衷。凡事皆有初衷,經過人事糾雜、昏沈妄想後,多數人都忘了初衷,也就失去了真心。要找回真心,「置心一處」於初衷,無怨無悔、不離不棄,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了。
走出逆境的三種心:慚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
通常小小的逆境,突破的是見識和能力;從大逆境突破的則是心性的轉化。因為大逆境千絲萬縷、糾結交纏,講道理、找方法、用資源都過不去,最後只能轉化心性,才過得去。而心性轉化,最是難能可貴,也必將受用無窮。
在過去的經驗中,能帶我轉化心性、走出逆境的只有三種「心」:慚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因為一切已經發生的事情,必然因緣具足,逆境更是如此。「緣」來自外,「因」來自內,當人從外界遍尋法理,仍然走不出時,只有這三種心能引領其來到內在「因地」,找到間隙走出來。
這三顆心,用大白話來說,不過就是:對不起!我愛你!謝謝你!如此而已。說這三句話,不要聰明才智,但要願意老實。我年輕時恃才傲物,吃了不少苦頭,後來靠這三句「咒語」,遇到沒辦法的事、過不去的人,就「老實持咒」,從此離苦越來越遠了。真的很有用,供大家參考。
大道至簡:「活出更好的自己」
人生到了一個階段,開始越來越簡單,也更能體會「大道至簡」的真義。簡單到最後,只剩一件事,就「近乎道」了。這件事也只有兩個字:活好!
人要健康長壽、青春永駐,必須發憤忘食,同時樂以忘憂。最好「發憤忘食」的那件事,本身就足以讓人「樂以忘憂」,這就是「不知老之將至」的秘方。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好棒的人生觀。
所以人生的意義,真的不是「想」出來的,只能「活」出來。人生除了活好,真的沒有別的事。
一個活好的人,可以通過遇見的每個人、發生的每件事,讓自己越活越好,所以發生的都是好事,遇到的都是好人,怎麼可能有「分別心」呢?因為越活越好,所以人生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好的時光,最後必能含笑而去。除了活好,人生哪有別的事?忙別的事,都是庸人自擾。
這樣的體驗,讓我瞭解到許多經典上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轉,能讓過去的記憶不同,現在的感受不同,未來的命運也不同。你那一念生成什麼樣,你當下的生命就活成什麼樣,你的命運也會呈現什麼樣。個性能化,心念能轉,連過去的遺憾都可再度圓滿,何況未來的命運呢?人生哪有比“學怎麼活”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