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責:你財富槓桿的門票

如果你想創業、自由工作、累積財富,請記住這句話:
「致富靠槓桿,槓桿來自信任,信任從當責開始。」
槓桿來自資本、人脈、媒體或技術。但這些槓桿從不輕易交給一個無法被信任的人。你說到做到、主動解決問題、勇於承擔風險,別人才能把資源交給你。
簡單來說,「當責」就是你進入信任經濟、打開槓桿通道的門票。
最近在 Facebook 上廣傳的一張圖,說明瞭「當責階梯」的概念。這張圖最早來自 Paul Byrne,一位專注於領導力教練與組織文化的顧問,在他的 LinkedIn 發文中 提出 這個模型,並由 Maruko Huang 翻譯整理成中英文對照,再由不務正業的 buzy_dev 加上個人心得推波助瀾,引發廣泛共鳴。
我們都想要財富自由,但這背後的現實是:沒有人會把錢、資源、時間、信任,交給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矽谷創投圈思想家 Naval Ravikant 說得再清楚不過:
"To get rich, you need leverage. Leverage comes from capital, people, or code/media. But none of these come to you unless you are trusted."
更進一步:
"Embrace accountability and take business risks under your own name. Society will reward you with responsibility, equity, and leverage."
當你願意以自己的名字承擔責任、面對風險,社會就會給你資源與舞臺,這就是信任經濟的邏輯。
當責階梯:從推託到被託付

根據 Byrne 所提出的架構,「當責」是一個可以逐步養成的光譜,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以下是階梯的十個層級:
- 毫無意識(Unaware):不知道有問題,也不覺得與己有關。
- 指責他人(Blaming Others):知道出了問題,但歸咎於他人。
- 找藉口(Excuses):承認問題,但表示自己無法處理。
- 等待與期待(Wait and Hope):希望問題自然解決,或有人幫忙收拾。
- 面對現實(Acknowledge Reality):看見問題,開始反思自己的角色。
- 承擔責任(Own It):接受處理的責任,不再推託。
- 尋找解方(Find Solutions):主動思考、嘗試不同解法。
- 採取行動(Take Action):實際執行解決方案。
- 確保落實(Make It Happen):追蹤結果,直到問題真正解決。
- 激勵他人(Inspire Others):以身作則,帶動團隊共同當責。這不僅是個人成長的最高境界,也是高效企業文化的根基 —— 當整個團隊都能自發承擔責任、主動解決問題時,才能形成真正的高績效文化與信任環境。當責文化不只是組織的口號,而是從每一位成員願意說出「我來處理」開始。
這些層級的差別,乍看之下細微,但會決定你能否累積信任、被委以重任,進而掌握更大的資源與影響力。
說到做到,是最可靠的個人品牌
初入職場時,你可能會懷疑:多做不一定有回報,錯了還可能背鍋,老闆又看不到,這麼做有什麼意義?
但真正重要的是:共事夥伴會看到、同事會看到、真正出問題時你能解決,大家自然會信任你。
信任是一種無形資本,一旦累積起來,就會帶來明確的槓桿 —— 升遷、轉職、創業機會,甚至股權、合作與資金。
問自己三個問題
請你誠實問自己:
- 在這張「當責階梯」上,我目前在哪一層?
- 我的團隊,整體在哪一層?
- 我們希望往哪裡前進?
如果你想進入創業、想成為關鍵人才,請記住:你不需要成為電影中沒有主見的 Yes Man,而是成為一個當責 "Yes I can, Yes I do" 的人。
這樣你才會被看見、被託付,最終成為帶動改變的人。
參考資料:Paul Byrne - Accountability 原始文章Paul Byrne 個人頁Maruko Huang 中英翻譯整理不務正業的 buzy_dev 實務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