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tality

A collection of 32 posts
《與神對話》— 重新認識神性的力量
Mentality

《與神對話》— 重新認識神性的力量

《與神對話》挑戰了人們對「神」的傳統認知。作者尼爾・唐納沃許在經歷了巨大的生命挫折後,開始了與神的對話,這過程不僅給他帶來深刻的啟發,也引發我們重新思考神與人之間的關係。 尼爾曾是一名成功人士,但在車禍後失去了事業和婚姻,甚至一度無家可歸,生活跌入谷底。在最孤立無援的時刻,他拿起筆,向神發泄對生活的不滿與質疑。就在這種情感宣洩中,他驚訝地發現筆下開始出現神的回答,開啟了他與神之間的心靈對話。這段對話不是宗教式的祈禱,而是突破大眾觀念的深刻啟示。 在《與神對話》中,尼爾・唐納德・沃許(Neale Donald Walsch)描述的 “神” 是一種無所不在、超越人格化的存在。他認為,神並非獨立於人類之外的實體,而是存在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神聖本質。這種觀點強調人與神之間的合一性,認為每個人都是神的一部分,並且可以透過內在的對話和靈性覺醒來體驗神的存在。這對神的詮釋挑戰了傳統宗教,鼓勵人們尋求內在真理和靈性成長。 請用「感恩」代替「祈求」 神告訴尼爾,真正的祈禱並非懇求,而是感恩。當人們懇求某樣東西時,
7 min read
面對挑戰時,6 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
Mentality

面對挑戰時,6 種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中有句名言:「每天重複相同的行為,卻渴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一個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馬上又出現,讓人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這篇文章根據 YouTube 影片的分享,整理一個思維模型,這個模型能加深我們的思考層次,讓我們看清許多問題的本質。這個理論將我們對事情的思考分為六個層次,並幫助我們找到應對痛苦的具體方法。 結果不如意時,六種不同的思維層次 (1) 環境層:歸咎於外部環境 在這個層次上,人會傾向於向外尋求解決方法,將問題歸因於外部環境。例如,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歸咎於學校環境;生意不佳,可能認為是市場競爭激烈。這樣的思考方式,重點在於改變外部環境,透過外部調整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思考方式往往侷限在「抱怨環境」的層次。 (2) 行為層:歸咎於行動不足 當人們進入行為層,會把問題歸因於自身行動不足,並開始付諸行動來解決問題。這一層的人是「行動派」,強調「行動、行動、再行動」。例如,當客戶不多時,他們會自我激勵去多打電話;或是工作量大,
6 min read
成功的關鍵:學會吸收高頻能量
Mindfulness

成功的關鍵:學會吸收高頻能量

為什麼同樣的社會環境裡,有些人可以逆風飛揚,而有些人卻在低谷中掙扎?其根本的差異,可能就在於能量的掌握與運用。 宇宙萬物皆由能量構成,而每個人的能量狀態則決定了他們所能到達的高度。無論是情感的深度、思想的寬度,還是我們與外界建立連結的強度,都和能量息息相關。那麼,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高能量的人,並確保我們能夠積極地改變人生方向呢? 能量的震動頻率決定物質的呈現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能量並不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具體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層面。正如愛因斯坦提出的公式 ——E=MC²,所有物質都可以用能量來計算,而我們的存在也不例外。這意味著,我們的身心狀態、思想模式,乃至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皆可以視作能量的表現形式。正如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所說,能量與振動頻率息息相關,振動頻率越高,能量就越強。因此,思想的深度、靈魂的豐盈,皆可視作高頻振動的具體體現。 這些物理現象,也讓我們更加理解為何萬物皆由能量構成。從微觀的原子、分子,到宏觀的星體運行,一切物質都在振動,而正是這些振動產生了能量。而這樣的能量分佈也告訴我們,不同的振動頻率,決定了物質的不同層次 —— 從無形的思想意識,到有
8 min read
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book

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於 2022 年 8 月在家中辭世,享年 90 歲。他曾在 2015 年應邀來台發表了一場充滿智慧的演講,激勵了無數人,至今仍對許多人的人生觀產生深遠影響。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經營大師,本文將回顧當時的演講內容,並探討稻盛和夫先生所傳遞的人生哲學。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同名書籍《稻盛和夫的哲學:人為什麼活著》。 前言 在 2015 年的演講中,稻盛和夫向臺下的聽眾分享了他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人為什麼活著?」 這個問題伴隨著他的整個人生,而他透過自身的體驗,最終得出結論:人生的意義在於利他行善,理解並尊重宇宙的因果法則,才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人生究竟是什麼? 稻盛和夫在演講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指出,當人們遇到苦難時,往往會產生抱怨和怨氣,而這些負面的情緒只會將我們推向更糟糕的境地。他透過自己 80 多年的生命體驗,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無論處於怎樣的境遇,都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身邊的人、社會和大自然。這種積極的心態能使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擁有清澈透亮的靈魂,並因此引導人生走向美好的未來。 《陰騭錄》的啟示
7 min read
《The Diary of a CEO》- 訪問了眾多成功人士後,歸納出的 33 條法則
book

《The Diary of a CEO》- 訪問了眾多成功人士後,歸納出的 33 條法則

Steven Bartlett 跟書籍同名的 Podcast 節目《The Diary of a CEO》在全歐洲下載量排名第一,並且在 Spotify 的 2023 年全球排行榜中位列第九,在他的節目中,Steven 訪問了世界上最頂尖的學者、創業家、作家和運動員等,節目時長經常動輒一兩個小時,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觀眾收看。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Steven Bartlett 今年才 31 歲。他在一個既貧困又受到忽視的弱勢家庭中長大,並且由於自己是黑人,自幼就遭受了各種歧視。然而,這些困難並未阻擋他前進的腳步。他連大學都沒有念完,就在 22 歲時創辦了相當成功的社群媒體行銷公司 Social Chain,後來又陸續成立了區塊鏈公司 ThirdWeb、整合行銷公司 Flight Story,以及創投基金 Flight Fund 等公司。如今,
18 min read
《The Microstress Effect》-會累積成大問題的微壓力
book

《The Microstress Effect》-會累積成大問題的微壓力

這本書由 Rob Cross 和 Karen Dillon 共同撰寫,深入探討了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微壓力」如何逐漸累積,對我們的健康、工作效率以及整體幸福感造成嚴重影響。 市面上的解壓書籍通常直接教導一些紓壓的方法,如按摩、冥想或接觸大自然等。然而,這本書與眾不同,它深入探討現代人壓力的根源,並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提供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兩位作者訪問了超過三百名男女各半的高成就人士,發現這些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人,大多數未意識到自己正處於極度緊繃的狀態,如同隨時可能爆炸的壓力鍋。但有十分之一的人在同樣高壓的環境中,透過特定的方法,依然能夠保持優異表現與良好的身心健康。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兩位作者都是頂尖的商管作家。Rob Cross 是美國巴布森學院的全球領導力教授,並且是 Connected Commons 的共同創辦人與研究主任,專門研究職場中的人際連結如何影響工作績效與個人福祉。另一位作者 Karen Dillon,曾任哈佛商業評論的特約編輯,並與已故管理學大師 Clayton Christensen 合作撰寫了多本暢銷書。 這本書的誕生充滿偶然性。Rob Cross
8 min read
親密關係中的靈魂成長
Relationship

親密關係中的靈魂成長

讀完《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這本書以後,我們會發現事實上伴侶吵架的模式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 最親愛的兩個人之間會傷害最深 它給我們揭示了為什麼最親愛的兩個人之間會傷害最深的原因。我們過去都以為:「婚姻生活是兩個人的事,所以要雙方都付出努力才能夠變得更好」,我想很多人都認同這句話。 但是這本書的作者說,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麼即便你一個人做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那也只能起到 50% 的效果。因此很多人對於婚姻特別絕望,認為我再怎麼樣努力都沒有效,因為對方沒有改變。我們總期望對方和我們同頻同節奏地努力,這樣才行。事實上,可能雙方努力的方式不一樣,但你心中始終認為有多有少,有吃虧、有佔便宜。 事實上,婚姻生活就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 這本書的譯者是張德芬老師,她最有名的一句話叫做「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意思是這一切都是關乎於你自己一個人的事情。如果你自己解決了你內心深處的問題,如果你能夠準確地理解清楚你在婚姻當中到底需求的是什麼以及怎麼樣用愛來解決這些事情,這就夠了。 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 一個人的努力就足以讓婚姻生活變得更好,而且讓婚姻生活變得更
38 min read
讀書心得:《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
book

讀書心得:《靈魂的出生前計畫:你與生命最勇敢的約定》

這本書由 Robert Schwartz 所著,它揭示了生命中的許多苦難與挑战,其實都是我們靈魂為了學習、成長和療癒而精心設計的計畫。Robert Schwartz 的著作讓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屬於自己的「Spark」,就像動畫片《靈魂急轉彎》中的主題一樣。 生命的深層意義 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對「出生前計畫」的描述。Schwartz 援引了多個案例研究,顯示人們如何在面臨困難如失去愛人、嚴重疾病、或其他重大生活挑戰時,其實是在履行他們靈魂曾設定的藍圖。這一理念對我來說十分新奇。 舉例來說,書中最觸動我的部分,是以下這段: 過去身為領導者的你,曾經有過自大且自私自利的表現,而你已經受夠了這樣的自己。所以你想要擁有更多同理心,也想對家人付出更多關愛 想要成為一個有耐心、願意合作、處事圓滑、善體人意並懂得妥協的人 你的第二重要挑戰是學習控制過度任性妄為的性格傾向。你熱愛個人自由,在你很多次的前世裡,你都是自己的主宰,除了父母,沒有人能夠掌控你。然而,人有時候必須得在受限的狀況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成果。約束與限制能讓你學習。 你選擇情感的獨立作為你的因果挑戰,因
10 min read
靜心開竅:如何讓宇宙能量流入你的身體
Buddhism

靜心開竅:如何讓宇宙能量流入你的身體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感到疲憊和壓力重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無意識中浪費了大量的能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吸收宇宙的能量,提升自己的能量水平,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有活力。這裡,我們將結合吸引力法則、原子習慣、能量學和同頻相吸等理論,從開竅的本質、減少能量消耗、提高能量振動頻率、自我覺察以及虛極靜篤五個方面,探討如何讓宇宙能量流入你的身體。 開竅的本質:鏈接高維能量 開竅的本質是讓腦中的訊息從無序到有序,這種轉變過程會帶來豁然開朗的感覺,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提升個人能力和能量。這種情況類似於吸引力法則中的「意識創造實相」—— 當我們的意識變得清晰和有序時,我們能夠吸引更多正面的能量和機會。 為何這樣可以連結高維 高頻能量源通常被認為是更高層次的智慧、慈悲(愛)和力量的來源。 這些方法不僅僅是在提升我們的能量頻率和狀態,更是讓我們能夠與更高層次的智慧和能量相連接。當我們的能量頻率提高,心靈變得純淨且無雜念時,我們能夠更好地感應和吸收來自高維度的能量和訊息。 透過提升自身的能量振動頻率和保持積極心態,我們可以吸引並接收到這些高頻能量,使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表
6 min read
極簡主義:讓生活回歸本質,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Mentality

極簡主義:讓生活回歸本質,找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最早接觸極簡主義(Minimalism)這個概念是在 Netflix,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總是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家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然而,這些物品真的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極簡主義者認為,擁有更多的物品並不等於更幸福,反而會讓我們迷失在物慾之中,無法專注於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為什麼我們會囤積物品? 人類的基因中並沒有「扔東西」這個概念,因為在過去的歷史中,物資一直處於匱乏的狀態。直到近幾十年,物質生活才變得豐富起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卻養成了囤積物品的習慣,總是擔心某天會用到這些東西。 此外,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也在不斷刺激我們的購買慾望。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和行銷手段,我們總是被誘惑著購買新的商品,即使是並不需要的東西。 囤積物品和不捨得丟棄物品反應了什麼? 囤積物品和不捨得丟棄物品,反應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對未知的恐懼。我們總是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擔心自己會失去現有的一切,所以才會不斷地囤積物品,試圖透過物質來填補內心的空虛。然而,這種做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我們更加迷失在物慾之中,無法真正享受生活的樂趣。 極簡主義的好處 極簡主義這個概念最
5 min read
Integrity 更深層的意義:知行合一
Mentality

Integrity 更深層的意義:知行合一

Integrity 這個詞通常被簡化翻譯為 誠信 ,而誠信這個字詞容易讓人只關注指誠實與道德的堅持,然而,從更深層次來看,誠信不僅關乎外在行為的正直,更與內在自我認識的完整性密切相關。真正的 Interity 是一種「完整無缺」的狀態,是一種內外一致,言行一致的生活方式。這不僅要求我們對外界誠實,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這種自我誠實要求我們深入挖掘我們的潛意識,識別和整合那些被隱藏或被忽視的部分。 能量虛耗:不認識自我的後果 對於許多人來說,自我認識似乎是一個很玄的概念,要不覺得自己已經很認識自己的不然就是不知道從何更認識自己。實際上認識自己是實現個人完整性的前提。 不完全的自我認識導致內心的矛盾和衝突,這些內在的分裂不僅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還會影響個人的行為決策和人際關係。當一個人無法認識真實的自我,他們的行為可能與內在的價值觀和信念不一致,從而導致完整一致性的喪失。 不瞭解自己的真實需要和欲望可以導致人在生活中追求錯誤的目標,從而浪費精力在不符合內在價值的事物上。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社會壓力而追求高收入的職業,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熱情與興趣。這種不一致不僅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也
6 min read
23 個不變的人性法則
Mentality

23 個不變的人性法則

人們總是想要掌握先機,不論在什麼領域,如:預測金融市場走向,未來的科技發展,各國政治生態的變化。問題是,未來如此多變,細小的差別就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歷史軌跡。要事先掌握,其實非常困難。與其將目光放在這有著無數可能的未來,不如回頭根想,有什麼人性或社會發展上的通則,是從未改變過的。這些因為不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的原則,才是讓人面對未來變化與挑戰的基石。這些不變的原則就是《一如既往 Same as Ever》的主題。 我從摩根豪斯這本《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提煉出影響人一生的 23 條人性法則,對應書中的 23 個章節: 1. 千鈞一髮 大家都喜歡說:「鑑往知來。」但是,更實際的想法是承認:鑑往者都明白,來者實不可知。事件會以難以理解的方式組合而成。 生活充滿「千鈞一髮」的時刻。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起因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個無心的決定,都可能改變人的一生。
18 min read
[筆記] 聖嚴法師教禪坐
Buddhism

[筆記]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教禪坐》是聖嚴法師在過去自我超越禪修營口述編纂而成的書籍,是最精華核心的觀念,可以幫助沒有接觸過禪坐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學習禪坐。這篇文章是我結合禪修營上課心得以及讀書筆記整理而成。 「禪坐」是打坐的一種,中國人所謂的打坐,其實就是就是冥想(Meditation)的意思,但它更具體地指向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冥想和思考不一樣,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鬆使之處於很寧靜、明淨、空靈的狀態。有人將這樣的活動比喻為跟自我的心靈約會。 禪修的目的:幫助我們開悟 學佛修禪目標之一:透過內在的洞察和覺醒,達到解脫和悟道。 學佛修禪的最基本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最後再學習菩薩精神,培養智慧和慈悲,發菩提心。禪修功能的三個層次由低至高為:(1)身體健康、(2)心理平衡、(3)精神人格的昇華。 其中,菩薩的意思,便是用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發起菩提心並致力於達到佛道以利益所有眾生,自利利人的修行者。 * 如何自利? 使自己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 * 如何利人? 讓自己多一些慈悲的心腸,讓別人少一些苦難的困擾。 * 如何才有智慧?
12 min read
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Buddhism

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從自我肯定、自我提昇,到自我消融,是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事實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無法達到無我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先從「自我肯定」練習起。 (這篇原本是計劃要寫在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中的學習心得,最後因為考慮篇幅長度獨立出來。) 認識自我:先要「有我」,才能「無我」 當一個人傷痕累累、支離破碎,如果我們還要他放下自我、學習無我,只會雪上加霜、滿目瘡痍。他最需要的不是拯救別人,而是關愛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愛。當一個人頭破血流、心靈重傷,能夠正常呼吸,已屬萬幸。要求大海浮沉的遇溺者,去拯救另一位遇溺者,簡直癡人說夢。 相反,當他完全療癒,健康成長,充滿個人魅力;這時,
8 min read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PersonalGrowth

[心得] 法鼓山 26th 自我超越禪修營 (原社會菁英禪修營)

自我超越禪修營,原名社會菁英禪修營,是聖嚴法師為了滿足現代社會中專業人士及領導者在精神層面的需求而創立的。聖嚴法師認識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僅需要物質上的豐富和技術的進步,更需要心靈層面的覺醒和提升。因此,他創設了這個禪修營,目的在於幫助社會的菁英群體發現內在的平靜與智慧,從而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並對社會作出更積極的貢獻。 我與自我超越禪修營來自於 AAMA 的同學,他在 2023 年 11 月份(25th 梯次)強烈推薦我們參加一個三天的打坐課程,那時候我正尋求新的靈感和放鬆的方式,苦於不知道如何精進冥想,覺得打坐禪修也是類似的東西,於是有興趣報名,不過四天三夜這麼長的時間實在讓我非常猶豫,尤其上網看了大家的心得也看不太出來具體收穫是什麼? 進一步了解法鼓山和聖嚴法師後,加上領域內的前輩推薦讓我下定決心參加,心裡想著「反正錄取了再說」畢竟男女各有限額,最後很幸運地錄取了, 2024 年 3 月份這時候,我正在尋求讓自己可以平靜下來的方式(從我之前寫的讀書心得就可以發現)。這個禪修營的時間恰到好處,它像是宇宙給我的一份禮物,讓我有機會暫時放下工作,幫助我尋找心靈的平靜和成長。 趁
15 min read
[讀書筆記] 越平靜越有生產力
Productivity

[讀書筆記] 越平靜越有生產力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高壓力、充斥著 各種超正常刺激 的社會中,我們經常尋求提升生產力和效率的方法,希望能夠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最近,我意外讀了這本書,才發現他是由《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所寫的書,翻開第一頁,驚訝地發現竟然出自我非常欣賞的作家之手,他的《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曾深深影響了我,講述瞭如何從飲食、睡眠、筆記到思考等生活各方面提升生產力的方法。 這引起了我的好奇:為什麼「平靜」能帶來生產力?繼續往下看讀著讀著,我的心跳不自覺地開始加速,連冷汗也不停地從手心冒出來。因為閱讀這本書的感覺,像是未來的我穿越回來,試圖告訴我自己,我正走在一條讓自己逐漸變得不快樂的路上。我還聯想起了《超越生死:李連傑尋找李連傑》這本書,不禁好奇,讓我看到這兩位作者的心路歷程轉變是巧合嗎?仔細回想,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充分實現我小時候的理想和夢想了,儘管我現在正在做我熱愛的事情,將工作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但我卻不一定比過去快樂。因為我始終在追求一個看似永無止境的終點,而失去了與世界連接的能力。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示:我們追求的東西永遠不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內心。只有當我們與自己的內心連結,才能真正感到平靜
21 min read
找出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提升幸福與滿足
Mentality

找出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提升幸福與滿足

那些根據了解自己並找到自己的 人生使用說明書 來做出職業選擇的人,往往工資更高,生活品質也更高,得抑鬱症的可能性更小,人生整體的滿足度和幸福度更高。 這是因為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天賦、才能和夢想,個人能夠做出更符合自己內在需求和潛能的職業選擇。這種自我認知使他們能夠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和職業道路。當人們從事與自己的興趣和才能相匹配的工作時,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和投入度會更高。這種熱情和投入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創造力使人們在實現個人價值和目標的同時,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對自己的了解可以提供支持和動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壓力和逆境。 智商相差不到一倍,財富卻可以相差幾萬倍 這就是為什麼智商相差可能不到一倍但財富落差可以達到幾萬倍,因為他們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當然,有些人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這是因為他們的祖輩做了一系列正確的選擇而產生了財富不斷的疊加。) 這些選擇可能涉及職業道路、投資決策、創業機會等,這些決策將他們的努力引導到了有利於財富累積的方向,並將他們
13 min read
作為新創 CEO,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將情緒轉化為力量?
Mentality

作為新創 CEO,如何面對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將情緒轉化為力量?

科技的演進速度很快,遠遠超越了我們大腦的自然演化過程。人類的大腦仍然使用著遠古時期幫助我們在野外求生發展出來的情緒反應機制。 大腦發展出來的情緒反應,如恐懼和憤怒,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讓我們迅速應對可能的威脅或危險。這種反應在遠古時期對於生存至關重要,但在現代社會,這些本能反應往往對我們不再有實際的幫助,甚至可能給我們的決策帶來負面影響。 最基本且強烈的情緒:恐懼和憤怒 這篇文章談論的情緒限定在憤怒和恐懼,原因在於,它們是人類情緒反應中最基本且強烈的兩種,對 CEO 的行為和決策過程有著顯著的影響。 1. 憤怒:通常是對感知到的不公平或侵犯的反應,它可以迅速動員身體和心理資源來應對外部威脅。然而,在缺乏物理威脅的現代社會中,憤怒可能導致過激反應,損害人際關係和社會聯繫。 2. 恐懼:是對即將發生的威脅的預期反應,它使我們能夠迅速做出避險行動。在當代社會,過度的恐懼可能阻礙我們嘗試新事物或追求目標,因為我們過於擔心潛在的負面後果。 更進一步看這兩個情緒,許多心理學理論認為憤怒背後往往是恐懼和害怕。憤怒掩蓋了更深層次情緒,作為一種防禦機制,用來保護自己不受內在的恐懼和脆弱
9 min read
不婚不生的時代趨勢-探索「愛無能」現象
Mentality

不婚不生的時代趨勢-探索「愛無能」現象

愛無能,一詞最早可追溯至 2001 年由中國現代小說作者靜子所著的小說《愛無能》,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逐漸演化,成為描述當代人在愛情關係中遭遇的困境和挑戰的一個重要概念。愛無能不僅僅是對愛情的冷漠或缺乏興趣,更深層次地,它指的是人們雖然渴望愛與被愛,但卻失去了建立和維持深層次親密關係的能力。 現代愛情觀的轉變 這種現象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普遍,從日本的高齡化單身問題到歐美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單身率的不斷攀升,都在無聲地證明瞭單身時代的到來。根據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市場調研,從 2010 年到 2019 年,全球單身人群增長了 31%,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到 2040 年。這不僅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也反應了人們價值觀的轉變。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選擇,智慧型手機和交友軟體的普及極大地方便了我們認識異性,但這種方便性也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接納不完美的能力以及耐心。 這種對「完美」的追求體現在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態度,我們可以像是在交友軟體中輕易地「左滑」拒
8 min read
[譯] 無法承諾的世代: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錯失人生百態
Mentality

[譯] 無法承諾的世代: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錯失人生百態

(原文: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 - wer sich nur auf sich selbst beschränkt, verpasst alles andere) 每當生活走到十字路口,我總會忍不住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那些倘若當初的時刻,總讓人幻想著另一種可能的人生。就在上週末,這種思緒又在我心頭盤旋,那天我去探望住在柏林郊區的父母。 午餐後,我們散步在社群裡。這片熟悉的地方承載著我的童年,但總感覺與我心中理想的生活相距甚遠。然而,當我們在那個寧靜的周日漫步時,我不禁開始比較自己與父母過去的生活,思考他們在我這年紀時的生活狀態。 他們結婚、擁有房子、孩子和兩輛車,生活井井有條。相比之下,我好像在他們的人生地圖上迷失了方向。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 相比上一代,我們更晚出社會 在我周圍,大多數三十齣頭的人並不擁有房子、汽車,甚至連孩子的計劃都還沒有 —— 他們大都住在合租的公寓裡,生活似乎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家庭的責任。 文學評論家馬塞爾・賴希 - 拉尼茨基曾抱怨,
7 min read
深度思考力與好奇心:活用 AI 的關鍵
AI

深度思考力與好奇心:活用 AI 的關鍵

儘管我們已經有了像 ChatGPT 這樣的工具,當下的現實是,大部分人只能拿它用來進行簡單對話。從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對邏輯的掌握,以及抽象思考能力的平均水平來看,整體的表現實在令人哀傷。 算力,是對愚蠢人類的「容錯」能力。(出處:人工智慧和傳統行業的思考) 從企業角度來看,現狀亦是如此。業務部門經常抱怨研發部門開發的系統功能不易使用,而研發部門則認為業務部門無法清晰地提出需求。 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使用自然語言來溝通,理應不存在溝通困難。然而,可悲的事實卻是,業務需求是對客觀世界的抽象和歸納,而功能的實現則是從基本能力開始,逐層具體化和堆疊,這兩者從未能夠完全對齊。 人工智慧可以填補自然語言的溝通鴻溝,但卻無法解決人類的邏輯和抽象能力遠遠跟不上的問題。 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即使你掌握了眾多的生產力工具和知識圖譜技巧。但是,電腦不同。理論上,電腦可以輸入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所有知識,並使用最基礎的邏輯來關聯這些知識,這是任何一個人腦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做到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ChatGPT 的某個意義在於「為人類彼此提供一個更好的溝通介面」。(如:幫助業務部門更加清晰地
10 min read
脈輪覺察冥想:情感和身體之間的微妙連接
Mentality

脈輪覺察冥想:情感和身體之間的微妙連接

隨著生活的忙碌和壓力,我們常常忽略了自己身體和情感之間微妙的聯繫。 最近參加了一個特別的活動,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個主題,這也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這個活動叫做「下班後的自我覺察:脈輪覺察冥想」,儘管我之前對脈輪和情感之間的關聯性有一些瞭解,但這個活動帶給我更多的啟發和洞察。 脈輪覺察冥想是一個特別的體驗,旨在幫助參與者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情感和身體之間的聯繫。這次活動由身心療癒引領老師 Cathie 所帶領,她擅長身體症狀、情緒和靈性層面的探索和療癒。 在這個獨特的體驗中,我們深入探索了脈輪、冥想和情緒觀察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在這篇文章中分享我所學到的一些關鍵觀念和啟發。 脈輪,對應身體不同部位的能量中心 首先,談談脈輪是什麼。脈輪通常被視為印度瑜伽的一個概念,代表我們身體的不同能量中心,與中醫的穴位有一定的相似性。脈輪以不同的顏色和位置來標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檢查自己的生理狀態。藉由觀察脈輪的良性反應和失衡症狀,我們可以初步瞭解自己的身體和情感狀態。 舉例來說,談到情感,腸胃可能是身體中對情緒最敏感的器官之一。你是否曾經因壓力而感到胃部不適?或者因憤怒而感到腸胃不安?這並不是
11 min read
為什麽人到 40 歲不信命,就是悟性太差?
Mentality

為什麽人到 40 歲不信命,就是悟性太差?

為什麼是 40 歲?這個道理很簡單。普遍的來說我們 21 歲大學畢業開始謀生了(讀研究所也是用謀生手段的一種),所以到大學畢業之後,然後你再去讀碩士或者讀博士,它確實是有一個擇業選擇在裡邊了。它屬於另外一件事。那麼精神成長做過學習階段,為了方便,就算在 20 歲左右結束(剛好是成年人的年紀)。 結束了以後呢,你走到社會生活中去了。走到社會生活中去了以後,到 40 歲經過多少年?20 年。這 20 年的生命感受,這 20 年能與能的互相比較,你有足夠的材料,讓你看到成功與失敗。所謂成功與失敗,直至外在的富貴程度、貧賤程度。 這些事情你終於發現,不歸個人管,它是有命的。 那麼在這件事情上展開邏輯的討論,是不可能的。 這些事情不歸個人管,它是有命的 所以我說要悟性。 憑什麼這麼說?為什麼 40 歲必須信命?命的根據在哪裡?
9 min read
[讀書筆記] The Master Key System: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課
Mentality

[讀書筆記] The Master Key System: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課

《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課》(另一種我比較喜歡的翻譯是:《財富金鑰》)這本傑作,是由精識的查爾斯・F・哈奈爾(Charles F. Haanel)所傾心創作。該書的核心理念根源於 "吸引力法則",這種理念堅信人們的思想能夠塑造他們的現實生活。 朗達・拜恩在其著名的《秘密》中,多次引用了查爾斯.哈尼爾的《世界上最神奇的 24 堂課》中的精闢見解。
12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