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革命:AI 會如何改變工作與教育?

職場革命:AI 會如何改變工作與教育?

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開始改變職場和教育,進而影響著整個社會。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人們對於未來的工作和教育也開始產生了種種疑問和憂慮。然而,這些變化也帶來了機會和挑戰,讓我們重新思考職場和教育的本質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 AI 技術如何改變工作和教育,並且探討人類應該如何適應和應對這些變化。

根據 MIT 研究人員的量化結果,使用 ChatGPT 帶來的生產力提昇為 37%,工時減少 37%,且工作品質提昇了 19.8%。生產力的提升來自於「取代」而不是「輔助」。

在過去,學者曾計算出工業革命對職場帶來的衝擊,估計這個技術革命在背後貢獻了 22% 到 41% 勞工整體生產力的提升。AGI(通用人工智慧)的出現可能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所有的顛覆和影響才正要開始。

可見的未來,無法被 AI 取代的能力和領域

簡立峰:「所有敲鍵盤的工作都將被取代,包含工程師。」

(詳見:[筆記] 10 個台灣新創不能忽略的趨勢 / 簡立峰老師 - AAMA 分享會

因為 AI 不僅可以取代人類的工作,也可以運用在許多技術領域,我們必須了解 AI 的極限,才能找到人類獨有的價值。只有那些沒有正確答案或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才有可能不會被 AI 取代。

當我們問「要學什麼技術才不會被 AI 取代?」時,我們應該轉換思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自己:「什麼樣的領域是 AI 無法完全取代的?」

需要人類特有的自省和感性判斷的領域 - 尋找生活哲學和人生目標

在 Greylock 的訪談裡,有個觀眾就提了個問題:「我很好奇,生命的哪個面向是不會被 AI 改變的?」

OpenAI CEO, Sam Altman 答:「所有底層的生理機制都是,我們依舊擁有一樣的身體和大腦,五萬年前人類在意的事情,像是競爭地位,組織家庭等,即便到現在,以及一百年後,都還會是一樣的。」

生命的體驗是一種豐富多樣的感受和情感,是人類在獨特的人生旅程中所體驗到的。AI 可能可以協助人類完成許多任務和工作,但是它無法取代人類在生命旅程中所經歷的情感和體驗。

  • AI 無法替代人類在人際關係中所感受到的情感,無法體驗到愛和友情的真正含義。
  • AI 無法體驗到人類在觀賞藝術作品時所感受到的美感和情感,例如音樂的感動和書籍的啟示。
  • AI 無法體驗到人類在生命中所經歷的許多重要時刻和經驗,例如成長、學習、旅行、冒險等。
  • AI 無法取代生命體驗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因為這種體驗是基於人類的情感、思想和感官感受,是獨一無二的。

除了生命的體驗之外,另一個領域是哲學,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在 AI 時代有更重要的意義,就如同老高在 ChatGPT 的影片中說到「AI 跟人類最大的差別就是AI 做事情是(還)沒有目的性的。」

一樣的道理:AI 不可能指引你終極人生目標、找到人生意義,人生要完成什麼事情,只有自己能找到答案,否則就算是使用 AI 的高手,也只是一個高效率的機器,無法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需要創造力和人際互動能力的領域 - 建立個人品牌和信任

在生成式 AI 的產出過度氾濫的時候,人與人的信任就顯得更加珍貴。

在這個 AI 時代,人們對於品牌和信任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只要有網路,就可以輕鬆地訪問各種商品和服務的資訊,但是消費者同時也要承受來自不同渠道的廣告和宣傳。這種情況下,建立個人品牌和信任變得尤為重要。

不同於 AI 可以產生出大量的一致性產物,人類的創造力和獨特性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手工製作和獨特設計的商品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因為他們代表著人類的獨特性和價值。

同時,建立信任也需要創造力和人際互動能力。一個值得信任的品牌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與消費者建立關係。這可以包括與消費者的互動、提供高品質的客戶服務、以及回應消費者的反饋和意見。

這都關於與個人或是企業品牌的建立,AI 不保障正確性,人類需要。透過人類所特有的創造力和人際互動能力,被群體所信任的品牌將是 AI 無法取代的。

需要主觀判斷、綜合性思考和辯證能力的領域 - 進行創業或投資

“Where all think alike, no one thinks very much.” - Walter Lippmann

需要主觀判斷和創造力的領域,通常是那些解決沒有正確答案或模糊的問題,例如在創業或投資的領域,就需要擁有主觀判斷、綜合性思考和辯證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幫助人們辨別市場中的風險和機會,而不僅僅是追隨眾人的操作或策略。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投資跟創業都是如此,AI 可以是最強的助手,但不能完全依賴它來完成事業和賺錢,因為如果這樣的話,就沒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能突出或做出差異化的機會。尤其在投資上面,人類是不理性的,如果每個人都是依賴 AI 判斷,從邏輯來看,所有人都賺到錢的機會是零,我們還是需要依賴自己判斷市場的情緒波動,冷靜和理性思考做出反應。

能獨立思考,人類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價值和創造力,並且創造出與 AI 不同的東西。

因應 AI 的演化,新興職業的出現

新的技術會消滅工作讓某部分人事業,但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興職業也同樣會被創造出來,如:網路直播技術的發達產生了 KOL 職業、外送應用的普及產生了外送員的職業,

而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也將見證新興職業的誕生。或許,在 AI 只有大腦的現在下,我們人類可以是它的手腳?

以下只是一些短期可能出現的例子,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環境出現不同的變化,可能出現許多我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新工作和職業。:

  • AI 資料監管員:在一些需要高度監管的行業中,如金融或醫療保健,在將資料餵送給 AI 之前,協助監管人員監控和分析數據,確保資料的取得以及產出都能符合相關的個資隱私規定。
  • Prompt 設計師:AI 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此 AI 設計師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職業,他們將使用 AI 技術來設計產品和服務,提高效率和品質。
  • AI 模型訓練師:在 AI 系統中,回答的品質非常重要,因此 AI 模型訓練師會是不斷調校 AI 生成品質的新興職業,負責 AI 生成結果的可靠性。

未來教育的趨勢:面對未知、培養心智韌性、與快速學習的能力

試想,若學生的作業和論文都由 AI 寫作,老師也用 AI 來批改,我們到底在瞎忙什麼呢?因為 AI 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可以預見現今的教育體系很可能已經無法滿足未來需求。

未來教育的趨勢應該強調培養學生面對未知世界的心智韌性和快速學習能力,以及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比單一科目或技能更加重要,因為專業知識 AI 都已經會了,不需要我們。傳統的選擇熱門科系的策略將失效,學生應該發掘自己的內在動機,並利用網路自學,練習開發自己的項目。

未來的教育,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們具備這些能力,讓他們有面對「未知」的勇氣與方法,而不是學習「已知」:

  1. 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未來的教育體系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韌性、適應能力和快速學習能力,以及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以便在未來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應對挑戰。學生需要學習如何在第一時間獲取第一手的資訊,以及如何與全世界進行順暢的溝通和協作,
  2. 提問的能力語言也不再是主要的重點,相對而言,辨識出核心問題,隨著 AI 的答案往下探究將更加重要。
  3. 廣泛的知識:知識廣度將比深度更加重要,因為這樣才能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
  4. 培養韌性、適應能力和能夠使用 AI 工具的創造力:這些技能將幫助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中更有競爭力。
  5. 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具備高度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以便能夠檢查 AI 產生的答案是否正確。認知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當 ChatGPT 提供錯誤的答案卻得到我們的肯定時,是因為它所產生的「模糊」和「隨機」暴露了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性。這也提醒人們需要警惕在使用 AI 的盲點和局限性。
  6. 肉體與心智上的韌性與適應能力,增進知性與感性上的好奇心與協調力,打造與個體及群體的人與(或)機器的協同工作及學習能力,可能都比精熟任何一個單一科目或技能來得重要。

現在如何學習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而我們沒有大學學位教授心理靈活性,但這些技能是最重要的工具。現在,不論我們選擇讀什麼,我們都必須正視,我們所學的東西可能在 10 或 20 年後就不再重要了。

因此,不管什麼專業,我們都應該投資於發展自己的情商、心理平衡和能力,以保持變化和持續學習和改變自己。也許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形容,過去的教育就像建造一座深基礎的石屋,而現在教育更像是建造一個帳篷,可以迅速而容易地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歷史證明,人類的適應力比我們自己想像中要高

現在許多人對於 AI 技術的發展感到擔憂,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 AI 取代,進而失業。然而,事實上人類向來是擅長適應變化的,從歷史來看計算機(Calculator)以及電腦(Computer)也取代了我們人類的記憶以及數字計算能力,而我們現在也活得很好。

「人們可能會做和現在不一樣的工作,但總會有事情做。」

Sam Altman 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指出人類適應變化的能力比人們想像的更強大。例如,COVID-19 疫情爆發後,許多人被迫適應線上工作和遠距學習的方式,而他們也成功地克服了這些挑戰。

同樣地,在 AI 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也將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並且適應新的職業需求。現代人也一定能夠適應 AI 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AI 技術不會直接取代人類,而是會成為一種工具,被人們用來提高工作效率和創造價值。因此,真正能夠取代人類工作的不是 AI,而是那些能夠運用 AI 工具的人。

因此,我們不應該只是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 AI 取代,而是應該學會適應和利用 AI 技術,並且持續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應對職場變化和未來的挑戰。

最後,我想引用《文案的美》其中一期電子報內容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沒有人理解,你失戀的感覺,所以你需要唱歌寫作;
沒有人理解,你對世界的感動,所以你需要攝影繪畫;
沒有人理解,你看見另外一個人的悸動,所以你需要旋轉跳舞。

一個人對另外一件事物的感情,是另外一個人永遠不懂的,所以我們需要創作,而創作後,即使有人產生共感,但依然不同。

再流暢的語句、精美的繪製,都無法表達出父母對孩子的愛,也無法展現你有多想擁抱你的父母,現在。

我要說的不只是感情,更多的是我們對事物的感知,有這層感知,我們才獨特。

麻木不仁的人,讓人很快就失去興趣,吃每一家拉麵都說差不多的人,我們就不想再跟他吃拉麵了。

行銷亦是如此,當你只看著流量、觸及數,你就失去了品牌本身的價值了。

沒有什麼人類最後的堡壘,只有我們自己放棄的堅持。

AI 不會負責什麼,只會讓想負責的人更有效率;
AI 不會想要愛你,只會讓想愛表達愛的人更知道該怎麼做;
AI 不會想讓你感動,只會讓被感動的人知道該如何表達。

你不會被 AI 取代,只會讓早已經想放棄的人,找到放棄的理由。

想寫作的人,不是喜歡”寫”,而是有些事,想用文字告訴你。
想繪圖的人,不是喜歡”畫”,而是有些畫面,想用圖片告訴你。

AI 讓重覆動作變簡單,但不變的是,你想讓人看見什麼。

會被取代的一天,是我們都不再說話的那天。
那取不取代,也沒有差了。

我思故我在,是一句老話。
但現在想起來,卻格外貼切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