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更好的自己

成就更好的自己

學習 / 生活 / 體驗

要提升公司的產出?先 Hack 身為 CEO 的你自己
Startup

要提升公司的產出?先 Hack 身為 CEO 的你自己

(這篇文章節錄自 Quora 上 "What are the best productivity hacks of startup CEOs?" 最佳回答。 因此有些內容會直接以 Mikael Cho 第一人稱來敘述。) 身為創辦人要快速發展公司同時享受生活,只能想盡辦法提高生產力。 成為有生產力的 CEO 與在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上都富有生產力沒有不同,取決於您每天做出的小選擇。 看 Netflix 還是睡覺?參加社交活動還是寫銷售電子郵件?參加咖啡會議還是為投資者做報告? 記住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機會成本。 有生產力的 CEO 不是代表花更多時間在公司上,而是將你的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上。 你生產力水平是將你的初創公司推向成功的最好方法之一,畢竟創業是由成長來定義的。增長是通過一段時間內的指標(通常是收入/用戶)來衡量的。如果你可以操縱時間(即做得更好更快),那麼你將有機會建立成功的公司。通過合理安排時間,你可能會參與額外的產品實驗,從而獲得更多收入。你可能可以有更多幾天時間來考慮可以讓你獲得重大曝光的營銷策略。 作為 CEO
10 min read
執行比想法重要?不要再安慰自己的沒想法
Startup

執行比想法重要?不要再安慰自己的沒想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改變世界的產品,在最初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如果我們重新檢視當今這個市場,要有世界級的成功透過 Lean Startup 可能是行不通的了。我們生活中出現許多例子:手機、電腦、汽車,這些都不只是更快更好或是更便宜,他們都還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並且創造出截然不同的市場。 市場的規模無法直覺的估算出來 這篇文章說明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一個市場規模,一件事物我們都可以很容易理解一個東西變得更好和更便宜的時候,可能會進一步搶佔多少份額,進而算出市場大小。但是我們如果要從根本上了解或是開發某個事物的市場潛力的時候,這種評估方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同時考量: 1. 以市場現況,這個東西如何變得更好和更便宜?現在都是誰在購買它? 2. 當它變得更好和更便宜時,還有誰會購買它?以及如何使用它? 第二個問題是非常難的,回看歷史,如果汽車只是替換現存的馬車(存量),那麼汽車絕對沒有今天這樣的產值。重點是消費行為引發的改變,進而創造出來的市場(增量)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偉大的創業,想法可能比執行更重要。 那麼,我們又如何衡量一個想法是否能獲得巨大成
3 min read
用 Todoist 提高你的生產力,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Productivity

用 Todoist 提高你的生產力,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最早使用 iOS 上的提醒事項(Reminder)來追蹤待辦事項,後來逐漸無法滿足於陽春的功能,跳槽到了奇妙清單(Wunderlist),很可惜 微軟在2020年5月關閉了 Wunderlist ,替代的 Microsoft ToDo 在很多細緻的功能完全無法滿足我這奇妙清單的老客戶,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方案,終於找到了 Todoist。 Todoist 的使用很簡單,也因為使用太簡單了,用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多好用的功能沒有被我善用。特別大推他們家的 Blog,可能因為 CEO 自己就是生產力狂人,他們團隊產出了非常多好文章介紹如何使用 Todoist 來提升生產力。 Enjoy things outside of work like spending time with my beautiful wife and two incredible children, traveling, self-education, and health-related
9 min read
採用精實創業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
Startup

採用精實創業不會獲得巨大的成功?

精實 在創業中非常普遍的精神,我自己也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在創業。透過 Tempo 的分享看到 Twitter 如此熱烈的討論串引發了我的興趣。 馮彥文 - 非主流意見 2:Lean Startup 不一定是合適的創業流程啊我沒 Keith 這麼武斷... 在 Twitter 上 Andrew Chen 問說: What is your least popular but deeply held opinion on tech/startups? 如果要你選一個你自己不讚同,但是卻熱烈被創業圈擁護的觀念是什麼,? Keith Rabois 在該動態下方留言:「精實創業方法保證失敗。」 他的論證點就是這十年來從來沒有一個偉大的上市公司在創業的最初是使用精實創業起家的。所以他認為:如果你要創造一個偉大的事業,使用精實創業都是沒有用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看完整串討論後,我認為爭議在精實創業的定義,按照精實創業嚴格的定義來看,確實很難為創業帶來巨大的成功。
7 min read
如何讓對方收到你對他的在乎? — 關於感染(Enrollment)
legacy

如何讓對方收到你對他的在乎? — 關於感染(Enrollment)

何謂感染(Enrollment)? 「感染」是當人看見 "價值" 和 "可能性" 從而採取行動。 為什麼要(練習)感染? 里程 — 一群有夢想的領袖,通過里程的範疇與架構,創造一個人人都行得通的世界。 人不可能離群索居,我們在人生中玩的是影響力的遊戲,不是我影響你,就是你影響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希望提高自己的影響力,而「感染」行動的結果就是個人感染力的驗證也是突破個人關係的橋樑。 探索工作坊的感染行動,代表著是我們對於關心與付出的實際行動,一個成功的行動不僅可以打開彼此的話匣子,也打開了對自己、他人、與未來的視野與格局,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不管從有到無,還是從淡化破裂到穩定修補,成功的感染行動除去人與人之間常有的成見,重拾建構彼此關係的內涵,感性來說,感染行動創造了彼此生命的「緣份」與更深的「連接」。 最重要的是,人人行得通的世界,需要你成為領袖,影響更多人參與進來,一同打造! 感染的使命與價值
9 min read

你假裝不知道的是什麼? — 探索工作坊心得

你假裝不知道的是什麼? — 探索工作坊心得 報名前,我並不是第一天聽說這個課程,我週邊的朋友有些是參加了心動力,有些是參加 Legacy,聽到心靈成長這種 務虛 不踏實的字眼,我第一直覺就會想要拿課程名稱餵 Google 看評價,網路上所有的評價都沒有好話,在 PTT 黑店版的負面討論更是精彩。不過在好友半推半就的情況下,我答應了去上體驗工作坊,說實話,我也不覺得體驗工作坊的體驗有讓我想要來報名上課,只覺得是個很腦殘的活動,不過在體驗工作坊結束的時候,除了我朋友們,還有上完第三階段的五六位學長姐圍在我的身邊跟我分享,他們的職業不是業務就是客服,我心裡想的是,會不會是這種職業比較需要?不過他們的熱情確實讓我動搖了。 參加動機 可只有熱情不夠,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似乎我的個人特質特別容易吸引到直銷,市面上的所有直銷幾乎都接觸過我,甚至在學校的時候還曾被騙去參加過領導研習社的傳銷組織,因此我對於這類型的組織都非常害怕,更何況旁邊的學長姐還不斷地強調他們是義工,無償奉獻,而有人決定報名的時候他們卻瘋狂歡呼? 體驗工作坊的當下我並沒有馬上報名,最後在朋友不斷地推薦之下,然後
10 min read
到底該不該吃素? - 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
Health

到底該不該吃素? - 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

茹素的力量是知名導演 James Cameron 主導的紀錄片,James Wilks 為電影講述。James 是一名前 UFC 格鬥選手,他花了一些時間談論自己的成長經歷,然後談論他如何遭受需要手術的傷害。在康復期間,他在六個月的康復過程中全神貫注於閱讀營養方面的科學期刊,超過 1000 個小時。James 開始探訪世界各地的菁英素食運動員並且向他們請教吃素的選擇原因, 片中參與現身說法的素食運動員包括: 1. 終極格鬥冠軍(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 UFC)James Wilks 2. 超馬選手 Scott Jurek 3. 400公尺短跑選手Morgan Mitchell 4. 拳擊手 Bryant Jennings 5. 8 屆美國自行車冠軍賽冠軍Dotsie Bausch 6. 破美國兩次舉重紀錄的 Kendrick Farris 7. 以及世界上最強壯男人紀錄保持人
16 min read
一場對於區塊鏈的思辨
Blockchain

一場對於區塊鏈的思辨

在上週公司的 TGIF ,因為聊到了「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對區塊鏈有信仰?」,我們內部開始了近五個小時激烈的來回辯論:區塊鏈的信仰到底是因為相信區塊鏈技術,還是有炒作的空間?如果是前者,我們又是相信它的什麼呢?過程中,也讓我從不同角度理解了區塊鏈,最後藉著這篇文章重新審視自己是為了什麼而繼續留在區塊鏈領域創業? 區塊鏈到底能做什麼? 在這之前,先來回顧到底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是如何誕生的?區塊鏈是支撐比特幣運作的重要基礎設施,我們可以理解它是一本難以篡改、公開的分散式帳本。區塊鏈本身與虛擬貨幣的密不可分,為我們帶來幾種好處: * 無中間人:兩人可以輕鬆地完成點對點交易,不需要第三方。 * 高效轉帳:無國界的貨幣,跨國轉帳速度比起 SWIFT 高很多。 * 安全的資產託管:除非私鑰被盜或遺失,資產會安全被保存在區塊鏈上。 * 透明:所有的交易記錄都完整記錄在區塊鏈帳本上。 * 難以任意通膨:多數虛擬貨幣都是定量發行的(如:比特幣),即使有通膨,也會是公開可以審閱的規則。 * 沒有任何持有門檻:相較於銀行,創建虛擬貨幣錢包幾乎沒有任何限制。 * 帳戶隱私:所有的交
16 min read
COBINHOOD 人才釋出,新創公司積極獵才,他們怎麼想? - 動區採訪全文
Interview

COBINHOOD 人才釋出,新創公司積極獵才,他們怎麼想? - 動區採訪全文

這個產業目前缺乏什麼樣的人才? 區塊鏈產業的開發工作,可以簡單分為三類:應用開發、智能合約開發、底層鏈開發。最上層的應用開發,只要能使用 SDK 或是對應區塊鏈的函式庫,與一般的網路應用開發所需要的技能樹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智能合約開發的門檻現在線上的文件、課程、教學已經都逐漸豐富,相對的進入門檻也低很多。 最具挑戰的是底層鏈的開發工作,一個鏈的開發,從無到有需要具備各種領域的計算機知識(P2P、共識算法、加解密算法、編譯器與虛擬機設計等等),開發公鏈如同設計一個國家的治理規則,持幣人則是這個國家的公民,設計者最好同時還要能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包含共識機制、經濟模型、生態建設、與社群治理等等,公鏈是最終的智慧結晶。 註:可以參考我們曾經對各種次世代區塊鏈的分析比較: https://github.com/dexon-foundation/wiki/wiki/Blockchain-Comparison 撇開這些艱深的計算機知識不論,在我過去的面試經驗,多數應徵者甚至都回答不出這些初階問題: 1. 區塊鏈,什麼是區塊?什麼是鏈? 2. 為何說區塊鏈的資料
4 min read
Blockchain

成為更好的 DApp 平台,EOS 也許還有一段路要走

Source: http://labs.eostitan.com/#/resources/?resource=cpu&period=72&n=1 2018年10月17日,EOS 的 CPU 危機爆發:普通用戶無法進行轉賬操作,甚至連賬號本身都失活,需要「充值重啓」;而大量 DApps 也不得不「關閉運行」來避免CPU資源緊缺之下的雪崩。當初以「快」出名的EOS,終於「癱」的比以太坊還嚴重。 不需要礦工費的「免費」EOS,營造了 DApp 生態大爆發的假象,只是當抵押 2000 個EOS僅僅能換回1.3秒的CPU後,無 CPU 可用,或者說用不起,成為了普通人在這場遊戲中,遇到再一次的難堪。
10 min read
寫在交易所上線之後
Life

寫在交易所上線之後

轉換跑道滿兩個月了,交易所也在最近上線,藉機說說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感想。 我想從我個人一直以來推崇的文化/精神說起: 1.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自由與責任就是太極的陰與陽,如果沒有責任心,那自然而然的就會有更多的規定來約束你;反之,團隊重視的是產出,捨棄繁文縟節來約束你的自由。大家是為了總冠軍而聚在一起的,在 COBINHOOD,同事間的相處更像是隊友,每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球場上應該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防守出現漏洞就盡可能的快速補位;不應該是家人關係,家人是那些你必須不求回報付出幫助的人。 2.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不斷地無意義開會容易淪為空談,我們不是思想家或是哲學家,我們是實幹家,面對任何質疑就是透過實證支持你的論點,不看苦勞而看功勞,任何無法落實到程式碼上的想法都是空談。每個人都需要捲起袖子,弄髒雙手。每次的進攻,持球者可以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只是依賴教練給的戰術指示,避免了時間不浪費在無效的會議之上。 3.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4 min read
Wi-Fi NAN:鄰近感知網路
WiFi

Wi-Fi NAN:鄰近感知網路

有幸在 2014 年五月份時候,代表瑞昱參加 Wi-Fi NAN 協定的開發,規格書與相關與 API 如今也已公開於世,藉由這次 Android O 發佈 Wi-Fi NAN 的這次機會,來複習整理我的陳舊記憶。 時隔三年多,Wi-Fi NAN 在 Android 8.0 初登場 2017/08/21 Google 發佈 Android 8.0(Oreo),除了對使用者比較有感的改動(如: picture-in-picture)之外,底層的新功能也不少,無線鄰近感知網路就是其中之一。 無線鄰近感知網路,規格中的全稱是 Wi-Fi Neighborhood Aware Networking(NAN),後來
9 min read
Life

iPad Pro 的七天,失敗

五年前 iPad 剛面世不久的時候看過一系列文章[1][2],不受地點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令人神往,當時買了 iPad 就嘗試跟他做一樣的配置,試著用與他相同的方式旅居世界各地寫程式,多麼美好的生活!嘗試了一段時間,最後放棄的主要原因是遠端 VPS 的響應速度跟本機落差太大,次要原因則是因為工作地點還是固定的,沒有足夠吸引人的理由讓我只透過 iPad 而不是 Macbook 工作。不過從智慧型手持裝置面世之後,Thin Client 的概念依然埋藏在我心底深處,直到我電腦壞掉的這天... [1] http://yieldthought.com/post/12239282034/swapped-my-macbook-for-an-ipad [2] http://yieldthought.com/post/31857050698/ipad-linode-1-year-later 五年後的今天,iPad 硬體規格升級了,也有了更輕便的實體鍵盤,比起藍牙鍵盤反應更快、更方便攜帶,也沒有電力問題;隨著 Office 移植到
5 min read
寫在中國宣判 ICO 死刑之後
Blockchain

寫在中國宣判 ICO 死刑之後

ICO 亂象 就在 2017 年 9 月 4 日下午三點,由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共七個部會在官網上發佈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宣判了 ICO 的死刑。 這段時間區塊鏈(尤其是 ICO)的發展非常有趣,未來可能再也看不到這般 ICO 榮景,作為記錄,我將之前我所見的 ICO 亂象整理在以下投影片,不在文章中贅述。 ICO 亂象 from 曜瑋 歐 發行中與已完成的 ICO 無一倖免 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11 min read
繼雲計算之後,霧計算再起 - 談談 P2P CDN
CDN

繼雲計算之後,霧計算再起 - 談談 P2P CDN

(Photo Credit: https://www.polarising.com/fog-computing/) 雲漂浮在天空之上,霧則更貼近地面,透過這種十分形象的名稱,霧計算(Fog Computing)將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式集中在網路邊緣的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保存在雲中。這意味著計算從距離用戶較遠的數據中心(雲)拉回到了你我身邊的設備(霧),也可以是頻寬你正使用的電腦。 霧計算,是雲計算的延伸概念,也被稱為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此名詞由 Cisco 首創。 霧計算 = 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計算 霧計算可以理解為新一代的分散式計算,使網際網路的計算模式從中心化遷移至去中心化。 霧計算延伸並擴大了雲計算的網路計算模式,將網路計算從網路中心擴展到了網路邊緣,從而更加廣泛地應用於各種服務。霧計算有幾個明顯特徵:低延時和位置感知,更為廣泛的地理分佈,適應移動應用。 註:霧計算是個新名詞卻不是個新概念,在過去這概念被人稱作: * P2P ad-hoc networking * Grid Computing * Mesh
10 min read
[讀書筆記] 誰在團隊搞破壞
book

[讀書筆記] 誰在團隊搞破壞

破壞什麼? 理想中的團隊要快速做出決策,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而團隊的破壞者指的是干擾團隊運作、浪費工時、降低效率的那些人。 在《誰在團隊搞破壞》一書中,條列了團隊的八種破壞者: 1. 凡事都要問主管:堅持每件事都必須經過正式管道請示,決不允許為了迅速執行決策而抄捷徑 2. 長篇大論話當年:發表演說,毫不遲疑提出適當的愛國言論。一有機會就滔滔不絕、長篇大論,用冗長的故事與個人經驗來闡述重點。 3. 每次都說再討論:盡可能把所有事都推給委員會,進一步研議與考量。並試圖壯大委員會,規模絕不少於五人。 4. 東拉西扯沒重點:抓到時機就馬上提出毫不相干的議題。 5. 斤斤計較幾個字:對訊息、會議記錄或決議的用字遣詞爭論不休。 6. 決定之後又重來:重新提起上次會議中的決議,企圖對之前的決議是否明智進行翻案。 7. 過度謹慎怕犯錯:講道理,也要求團隊成員講道理。提倡謹慎,唯恐因倉促而造成日後的難堪與爭執。 8. 遲遲無法做決定:擔心任何決策的正當性。質疑深思熟慮後的行動是否合乎權限,是否會與某個更高階層的政策相抵觸。 培養低破壞文化的四個重點
6 min read
持續集成的實踐:基於容器的微服務架構設計
Docker

持續集成的實踐:基於容器的微服務架構設計

(同步發表於 Cepave Blog) 敏捷開發關鍵的一環:持續集成 隨著軟體開發複雜度的不斷提高,團隊開發成員間如何更好地協同工作以確保軟體開發的質量已經慢慢成為開發過程中不可迴避的問題。尤其是近些年來,敏捷軟體開發逐漸成為顯學,如何能在不斷變化的需求中快速適應和保證軟體質量顯得尤其重要。 持續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作為敏捷開發重要的一步,其目的在於讓產品快速迭代的同時,盡可能保持高質量。每一次程式碼更新,都要通過自動化測試來檢測程式碼和功能的正確性,只有通過自動測試的程式碼才能進行後續的交付和部署。它倡導團隊開發成員必須經常集成他們的工作,甚至每天都可能發生多次。而每次集成都是通過自動化的構建來驗證,包括自動編譯和測試,從而盡快地發現集成錯誤,讓團隊能夠更快的開發產品。 持續集成的特點 * 週期性的自動化過程: 從拉取程式碼、編譯構建、運行測試、結果記錄、到測試統計 * 需要有專門的集成伺服器來執行集成構建,常見的如:Jenkins, Travis CI * 需要有程式碼托管工具支持,如:Git, SVN 持續
29 min read
Others

Excel, SpreadSheet 試算表中的 Evaluation 實現方式

儲存格 Evaluation 的使用情境 自己的記帳習慣,為了能清楚記錄費用明細又不需要在備註上面打太多字,我通常不會直接在 Excel 記上最終的消費金額,而是記錄算式搭配簡單的說明。像是以下兩種情境: 1. 匯款花了台幣 1014 元。如果直接寫 1014 元我事後無從得知這筆費用是否包含手續費。而如果寫的是 1000+14 很清楚地知道這筆費用已涵蓋了手續費。 2. 出差花了人民幣 100 元。如果寫的是 100*4.89,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看出當日匯率是 4.89,花的是人民幣不是台幣。 Excel 是支援儲存格內運算的,不過必須填入 =1000+14 而不是 1000+14。這樣的寫法就會讓算式不可讀,只剩下運算後的結果,每筆費用明細需要到各自的儲存格才能查看。 若能有公式幫忙做 Evaluation 同時顯示消費明細並且自動計算得出運算結果,可以大大提升記帳的效率,也不需要在備註中寫太多冗餘的文字。 按照這樣的思路尋找解決方法,
4 min read
以 Docker for Mac 搭建開發環境

以 Docker for Mac 搭建開發環境

以前 Mac 上的 Docker 之前 Docker 就可以在 MAC 上面使用,但是實在太麻煩了,需要安裝 Boot2Docker, VirtualBox, Docker-Toolbox,實際上的體驗也遠不如 Linux 版本的。 如:每次重開機都需要執行以下命令,啟動也很花時間,在開發過程中,IP 需要透過 docker-machine 查詢,使用 Docker 開發失去了很多彈性: docker-machine start default eval $(docker-machine env default) Vagrant 的虛擬網路 也因為如此,後來我改用了 Vagrant 作為開發環境。Vagrant 中的 private_network 可以讓 VM 中的網路環境與外部隔離,再也不需要預先決定好端口的映射關係,也不需要擔心端口被佔用的問題。
5 min read
將部落格從 WordPress 遷移到 Ghost
Wordpress

將部落格從 WordPress 遷移到 Ghost

寫習慣 Markdown 之後,WordPress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已經過於臃腫了,即便有外掛可以支援 Markdown,非原生的體驗還是有差。資料的備份與網站的管理也造成了我不小的負擔,隨著工作佔用的時間越來越多,部落格還是維持簡單就好。因此下定決心把用了很久的 Dreamhost WordPress 搬到自己的 VPS 上面維護。過程有點繁瑣,順手記錄下來,希望可以幫到有同樣需求的人。 安裝 Ghost Ubuntu 安裝步驟如下: curl -L https://ghost.org/zip/ghost-latest.zip -o ghost.zip wget -qO-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reationix/nvm/v0.31.1/install.sh | bash nvm
3 min read
golang

為什麼他們最後決定改用 Go 重寫了?

(同步發表於 Cepave) 現今這個時代的網站已經很少單純只用 HTML 完成,為了處理動態資料,除了前端的展現,我們還需要由後端幫忙處理資料,目前主流的網頁語言與框架有: * PHP – Laravel * Python – Django/Flask/Falcon * Ruby – RoR * Node.js – Express/Salt * Go – Beego 沒有一個框架是完美的。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公司逐漸選擇向 Go 靠攏: * From Python to Go: migrating our entire API * How We Moved Our API From Ruby to Go and Saved Our Sanity * Farewell
7 min read
golang

以 Go 語言快速實作 HTTP GET/POST API

(同步發表於 Cepave) 維基百科中提到: 目前在三種主流的Web服務實現方案中,因為REST模式與複雜的SOAP和XML-RPC相比更加簡潔,越來越多的web服務開始採用REST風格設計和實現。 … 符合 REST 設計風格的 Web API 稱為 RESTful API。它從以下三個方面資源進行定義:直觀簡短的資源地址、傳輸的資源、對資源的操作。 那麼我們要如何使用 Go 語言原生的函式庫建立簡單的 Web Server 提供 GET/POST 接口呢?讓我們透過 Hello World 的範例來說明。 建立 HTTP Server 接收請求 1. 透過 http.HandleFunc("/", callback),我們可以定義 callback 函式所要負責的 URI。 2. 呼叫 http.Request.
3 min read
RenderScript

RenderScript 之外的另一個選擇:FilterScript

快速複習,RenderScript 是什麼? 想了解細節可以回顧一下以前的文章。簡單來說,RenderScript(以下簡稱 RS)的作用就如同 OpenCL 一樣,是個可以同時處理計算與繪圖的程式語言。差別在於 RenderScript 是 Android 獨有的,OpenCL 卻與 OS 無相關,根據 PowerVR 的說法,OpenCL 要針對一個新的硬體新增 API 相當不容易,得透過各軟硬體的供應上同意並且投票通過才可以進行。反之,Google 身為純軟體公司的角色就比較中立,目標只有設法減輕應用程式開發者的負擔,所以可以快速地針對各硬體廠商的需求做出反應。 RenderScript 不夠好嗎? The initial top-down approach has led to some confusion among developers regarding the level
4 min read
Others

來看看那些令人稱羨的企業文化與員工福利

尊重研發人員的企業文化? 從一間公司的環境,我們大概就可以推測這間公司的企業文化、以及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舉例來說,到了一間生產線旁辦公室,我們可以預期在這邊工作就是要確保生產線上不出差錯,產品可以順利生產;到了傳統的辦公大樓中,伴隨高高的隔板、獨立的主管辦公室與停車位,我們可以想像這裡是階級化管理的組織,要當的是謹守本分的螺絲釘。 這篇文章中也提供了三個不錯的指標以判斷一間公司是否尊重工程師文化? 1. **公司的決策流程?**欲開發的產品以及開發週期是大家說了才算,而非少數人可以任意決定的。 2. **是否尊重軟體開發文化?**有時候寫程式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時間很難估算。這一點必須被理解。 3. **是否重視基礎設施?**高生產力來自於優良的基礎設施(如:程式碼架構、通訊/編譯/測試/佈署系統),但這些與產品相比之下,常常容易被認為是不必要且可忽略的。 讓你感覺不像在工作的工作環境 提到令人稱羨的員工福利,多數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 Google, Facebook, 等公認有著最佳工作環境的大公司(註)。不過也不是只有矽谷的網路公司一支
5 min read
Python

Python 函式的參數傳遞方式:Passed by assignment

典型的參數傳遞方式有二種: * Pass-by-value: 複製參數的值傳入,所以原參數內容不會被影響。 * Pass-by-reference: 傳入參數的參考,會影響原參數內容。 還有少數程式語言使用以下兩種傳遞方式: * Pass-by-name: 將傳入的參數視為變數名稱或是字串,概念類似 string evaluation。 * Pass-by-value-result: 又稱 copy-in, copy-out,不直接傳入變數的參照,反而是將其複製一份傳入參照,最後再把結果指派回原先的變數。 如果以上四種就可以解釋完 Python 的參數傳遞方式,那或許也不需要寫這篇文章了(笑)。嚴格來說,Python 並不屬於以上四種傳遞方式,但是觀念上都是互通的,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何謂 Immutable/Mutable。 Immutable Object and Mutable Object Immutable 代表物件產生後就不可以被修改,反之 Mutable 則是可以被修改。舉例來說 Python 中 numbers, boolean
3 min read